东北网黑河03月27日讯 引 子
朋友,下过乡当过知青吗?如果没有,你体味不到那令人永难忘怀、但却使人受益终身的知青生活。
十年动乱,国之浩劫。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宝贵的学习时光就在造反有理的口号声中开始。学生时代,除了空喊口号,什么也没学着,毕业就面临着下乡。
在那个时代下乡是光荣的事情,举国上下,上山下乡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受大环境熏陶,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向组织申请,向党表红心:我们要求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出一身热汗,手磨一层老茧,用劳动的汗水洗涤我们的灵魂,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这样我打起背包来到了嫩江县麦海公社机关青年点,当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
知青的生活很苦。十几岁年龄的我们刚一毕业,就到离家几百里地外的农村劳动锻炼当农民。农活很累,从春种到秋收,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繁重的农活永远也干不完。大雪天大雨天交通中断十天半月不通车,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是了解山外世界的唯一途径。打个电话很难,邮封信走半月二十天。业余生活很单调,知青们也没什么爱好,小一点儿的单纯就知道疯闹;大一点儿整天发愁,最羡慕当兵的招工的推荐上大学的,这种好事不知道啥时候能轮到自己,更恐惧真的在农村度过一生。
知青的生活又很甜。劳动之中知青之间、知青和社员之间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劳动技能日臻完善,社会交往能力逐渐成熟;劳动之中产生出许多动人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劳动之余,志趣相投的哥们儿用熟悉的乐器吹拉弹唱的鼓捣一番,自娱自乐;劳动产生了爱情,哥哥姐姐中有几对心手相牵成了一家,现如今大多已孙辈绕膝。
忘不了青年点儿好吃的烤饼,外焦内软,热热的,咬一口飘散出纯纯的麦香。忘不了山乡的景色如诗如画,珍奇野味美煞人,小河边鱼虾都能用手抓,蝲蝲蛄河底爬,用柳条棍儿当筷子夹上来几个,在岸边薅一把干草一烧,红红的、亮亮的、鲜鲜的,蘸点儿盐面儿吃,那叫一个香。更忘不了社员叔婶哥姐对我们的关怀,和你相处能把心掏出来,到家串门把最好的拿出来让我们吃用,谁得了小病小灾帮我们连扎针带拔罐儿累得满头大汗,脏破的衣被给我们洗净缝好叠得齐齐整整,这更是人世间最美的大爱真情。我们已经离开麦海几十年了,有的已年届退休,可越发不能忘记的就是青年点的生活。农村教会了我们很多很多,怎样直面困难,如何应对挫折,学会感恩他人,享受美好生活。十几个要好的哥们儿姐们儿一直和睦相处到今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经常相聚回忆往昔。我们不能选择出生的年代,但我们真的不后悔走过的道路。知青的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绝版的珍藏,更是我们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下乡第一天
1977年8月6日,我终生难忘的一天,那一天我下乡到麦海公社麦海大队当了一名农民。37年了,下乡第一天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天上午9点多钟,嫩江县革命委员会在县委门前(今阳光银座北楼下)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会场被装点一新,县革委主要领导都在台上就座。我们各单位各系统子弟的应届毕业生下乡青年胸前佩戴大红花,精神抖擞的坐在台下。会场外围有前来送我们的亲朋好友,会场四周高音喇叭唱着革命歌曲,还有广播员慷慨激昂播音: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那场面,那气氛,振奋人、感染人,令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领导讲话,青年家长发言,下乡青年代表表态发言,一系列程序过后,我们几百人带着行李,还有县里发给我们每人一份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一套、二斤苹果、一个搪瓷脸盆、一顶印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红字的草帽,登上了去往各系统青年点的汽车。父亲的叮嘱,母亲的眼泪,亲友的嘱托,我一一记在心里。车开出好远还能看见母亲摆动的手,父亲和我最好的同学尚志云随车送我到目的地。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