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志,1908年10月生于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村,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同年冬入广州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6年回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出任中共满洲反日总会党团书记和省委常委、军委书记,开始投身并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10月,他领导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并任队长。1934年6月,出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第2路军副总指挥。他领导创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是北满地区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率领北满抗联各部在松花江两岸、小兴安岭山麓40余县广大区域内纵横驰骋,作战百余次,所向披靡,有力地挫败了日伪军的重兵“讨伐”。曾三次率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远征,攻克了无数敌人盘踞的县城和城镇,摧毁了日伪的战略支撑,开辟出新的游击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统治者,牵制20万日军不能南下。他亲自指挥的“肖田地突围”“冰趟子大捷”等战斗,是东北抗联史乃至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经典战例,打得日本侵略者发出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哀叹。他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并亲任校长,为抗联部队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1938年初赵尚志赴苏联。1939年6月,被苏军和共产国际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率部回东北作战。赵尚志一生极为坎坷,曾三次被捕入狱,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他对周围的同志说:“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
1940年3月19日,中共吉东、北满两省委代表赵尚志、周保中、冯仲云与苏联远东方面军代表在伯力(今称哈巴罗夫斯克)举行会谈,双方就抗联与苏联远东方面军工作上的暂时关系等问题,达成协议。苏方接受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要求:一是提供粮食、武器、服装等后勤方面的支援;二是建立野营地,供抗联部队越境休整、集训;三是建立抗联医院。抗联领导人返回东北后,立即着手落实东北抗日联军整编计划,将三路抗联部队改编为10个支队,使长期被分割于南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实现了统一编制、统一领导。新编成的10个支队采取“避实就虚,奔袭潜行”的战术,一边与日军战斗,一边通过逊克、饶河、密山向中苏边境转移。
赵尚志将军是一名儒将,在戎马倥偬之中,他经常填词、赋诗、撰联、创作歌曲,创办《东北红星壁报》,撰写《纪念红色的五月》,作词《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创作歌曲《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的一朝》,不仅文字优美,又富有战斗性,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激励着抗联将士们奋勇杀敌。
1940年夏,赵尚志被错误地开除中共党籍,但他忍辱负重,仍率抗联小分队回到东北坚持抗日斗争。1942年2月12日,他率队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负重伤在昏迷时被俘。敌人对他进行突击审讯,他痛斥敌人,拒绝医治,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时年34岁。1982年6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为赵尚志烈士平反并恢复党籍。
赵尚志是威震中外的抗日将领,苏联人民把他与苏联红军传奇式英雄夏伯阳相比,称赵尚志为“中国的夏伯阳”,他在东北抗联史上,与杨靖宇齐名,有“南杨北赵”的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