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时,中华民族进一步开发了嫩江流域,各个民族生活、劳动在这个流域的大山林和大原野上。
《盛京通志》记载: “嫩江古称诺尼,蒙古谓脑温。为碧诺尼意同,今呼嫩江。”《明一统志》云: “源出西北边外,不可考。盖江之在明为瓯脱,而《一统志》载之者,第指其与松阿里合流处,故不知其源。今按:江源出宜呼尔山,山在黑龙江之南兴安岭下。江流自北而南,经查克达奇山之东、额勒克尔山之西,循墨尔根城北门,复稍转西,下抵卜奎城西门。凡一千四百余里,与松阿里江合。”
至清初,居住在嫩江上游的居民,多为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索伦等少数民族。此外,关内汉族群众开始大量迁入东北(包括黑龙江流域),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共同开发边陲嫩江。自17世纪始,沙皇俄国逐步向西伯利亚和黑龙江沿岸进行侵略扩张活动,清朝政府为了增强边防的力量,开始重视黑龙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管理。嫩江流域上中游的重镇卜奎(今齐齐哈尔市)、墨尔根(今嫩江市)和黑龙江边的瑷珲城,成为祖国北方边疆的重镇,这些城镇的经济、军事、后勤补给的作用都开始得到凸显。
清代整个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黑龙江流域是由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管辖的。宁古塔将军先驻宁古塔(今宁安县),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乌拉城是当时黑龙江流域水运的最大据点,又是船舶制造中心,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康熙十年(1671年)筑黑龙江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黑龙江将军驻此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议准墨尔根(今嫩江市)地方筑城。《龙沙纪略》记载: “以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从征军士自宁古塔迁妇子家焉。复于墨尔根设参领,卜奎设副都统,分兵为协镇。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萨帅以墨尔根居两镇间,首尾易制,奏请移节,而艾浑改驻副都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复以墨尔根地瘠,不可容众,奏移卜奎,而墨尔根增置副都统。今将军仍称黑龙江者,沿艾浑立官之始也。”从以上这段记载来看,康熙十年(1671年)在瑷珲筑黑龙江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将军驻守。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嫩江筑墨尔根城。将军府由瑷珲迁到墨尔根。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将军府又由墨尔根迁到卜奎。可见,黑龙江将军治所的变迁,其史实脉络是清晰的。
《黑龙江述略》记载: “墨尔根城,以河为名,在齐齐哈尔东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征罗刹,于雅克萨城筑城设兵。置副都统一员;会同将军驻防,并设驿站。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将军移驻齐齐哈尔,留墨尔根副都统一员专驻,八旗共协领四,防御二,旗各佐领二,骁骑校二。惟镶蓝旗,佐领骁骑校各一,无火器营,而先锋营如卜奎制。有文昌庙、武帝庙、先农坛、昭忠祠。有满官学、有军器库、有公谷仓、有站六所。北路站官驻此,有卡伦九所。”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墨尔根城是以墨尔根河而命名的,墨尔根城的修筑是由于清俄战争的需要;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副都统和将军一并在墨尔根城驻防,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设驿站。当时的墨尔根城无论在物产方面,也无论在战争、交通方面都是很重要的。《黑龙江述略》《黑龙江外记》都有专页记载。《黑龙江述略》载: “墨尔根城境虽系丛山,而傍嫩尼江(即嫩江)沿,水土沃饶,屯地之腴,稍逊呼兰,犹驾诸城。而上城以木栅,外有土城包之。居民无多,然中俄两界通衢,游食往来。日夕不绝。近边扼女,亦黑龙江之亚。清初与齐齐哈尔、黑龙江三城并称,设堑通驿,亦差相先后。今诸城络绎增设,而此城视成腹地已。”《黑龙江外记》载: “墨尔根内城,四隅亦有楼橹。余与齐齐哈尔同。外部筑土为之,方十里,五门,而二居北。”当时黑龙江将军管辖的卜奎、墨尔根、瑷珲和由吉林将军管辖的吉林乌拉、宁古塔、伯都讷(吉林省扶余县)、依兰喀喇(黑龙江省依兰县),这七个城镇,也就是《龙沙纪略》中所称的“边外七镇”。这些城镇当时在军事上具有战略意义,也是当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清初修建的墨尔根城,至道光初年因江势南移。水近城基,泛滥之时,每浸街市,所以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又把城往南迁三里地,按原城的规模又加以重建和扩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后重建和扩建的墨尔根城也是很壮观的。据记载: “墨尔根城前环草原,后负群山,左枕兴安岭,右抱嫩江。墨尔根河则又东环而北,拱墨尔根城。洵称襟江、带江,为讷爱中间之要枢,良不诬也。”
但是,就是这个美丽、雄伟而壮观的城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却遭到沙俄的洗劫,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入境,将城垣栅木全行拆毁,具报有案,现在垣须类岗,四望肖然,无复有角楼之可言者。”这是沙俄侵略者在中国人民面前所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将省城自墨尔根(今嫩江市)移驻齐齐哈尔以后,清在嫩江一直“直设副都统,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墨尔根副都统,新设嫩江府,到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才改嫩江府为嫩江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