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6月17日讯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审理一起涉“内鬼车牌”流出案:在前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有关公职人员通过内外勾结、伪造票据等手法,骗取非营业性客车额度近5000张,价值高达2亿余元。如此“微权巨腐”现象令人咋舌,也再次发出警示,权力只有在阳光下公开透明运行,滋生腐败的寻租黑箱才会消弭于无形。
作为化解交通拥堵的一种手段,车牌拍卖尽管存有争议,但制度一经出台,执行层面的公平公正便是底线。上海私车牌照拍卖以来,价格一路看涨,中标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内鬼车牌”案件所暴露出的寻租行为,直接洞穿了制度公平的底线,既挑战了限牌制度的权威,也难以避免地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从案件审理时披露的细节来看,“内鬼车牌”现象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国税、交通、车管所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库系统不联网、不共享。各管一段的情况下,势必形成信息不对称局面,由此给了黄牛和内部工作人员可乘之机;更要命的是,缺乏监管形成了局部的制度黑箱,给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尽管涉案的只是普通科员,涂改拼接票据、私刻偷盖印章的手法也并不高明,但一旦失去了制约,微小权力也能一路“裸奔”导致重大腐败。
一边是漏洞百出、形同虚设的制度围墙,一边是贵比黄金、火爆紧俏的车牌市场,“低风险、高收益”诱惑之下,权力的出轨几率增大。于是,“内鬼车牌”暗流汹涌,甚至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能够随着政策调整而不断变换作案手法,肆意疯长成少数人的“摇钱树”,便不那么难以理解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上述案件折射出来的“微权巨腐”现象再次说明,只有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监管,消除可能存在的各种权力黑箱,才能杜绝寻租行为发生。具体到实行“限牌”政策的城市,可通过相关部门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关键职位上的人员轮岗,乃至及时全面的信息公开等手段堵塞漏洞,最终形成内外监督的制度链条,从而避免类似“内鬼车牌”现象重演。 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