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片,又称拜年帖,是人们在元旦、春节等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互相赠送,用以联系情感、增进友谊、寄托祝福的一种卡片。
贺年片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它是由名刺演变而来,在汉代已十分流行。人们见面或是拜访时,携带着竹或木制的“谒”或是“刺”,有的只书写姓名,也有的加入问候语,还有的写有官爵和籍贯等。谒,主要用于向主人通报来访者;刺,主要是自我介绍。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中曾出土3枚木谒、14枚木刺,1986年江苏连云港屏镇陶湾乡西汉墓中出土了2枚木谒和反映主人阅览仆人呈送来客“谒”的《谒见图》砖画。随着纸的普遍应用,名刺逐渐发展为纸质材料。
宋朝时,上层社会中极为盛行送“拜年帖”,称为“飞帖”。明朝时,投递贺年帖蔚然成风,并广泛流行于民间,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朝时,《燕台月令》记载了北京春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可见贺年片之盛。
在瑷珲历史陈列馆的馆藏中有20余件民国时期瑷珲贺年片,主要为红色和白色两种卡纸印制,其中以红纸金字居多,还有白纸红字、白纸金字、白纸黑字等形式。这些贺年片内容格式较为固定,竖排排版,多数卡片一面右上印“恭贺”二字,正中上方印“新禧”“年禧”“春禧”等字样,其下印商号名,或人名,或商号加人名,最末印“鞠躬”二字,如“恭贺新禧瑷珲西门外洪泰永仝鞠躬”“恭贺年禧姚富珍鞠躬”“恭贺年禧瑷珲公德成杜长祥、郭佩玉、朱子明鞠躬”;也有卡片一面右上印“谨贺新年”“恭贺年禧”等字样,接续从右向左依次印恭贺及感谢等词句、年号节日、职务和姓名等。卡片另一面有的带红印框、手写收卡人姓名和地址以及邮寄人地址,也有的整面空白。
这批贺年片大多是瑷珲商号商人按需定制的,也有公职人员所定制。商号有天成庆、恒顺栈、协泰号、永胜油坊附设电灯厂、仁和号、洪泰永、宴英楼、公德成、长盛发、中国大药房、长发新、公合永等,其中位于瑷珲西门外的洪泰永原字号永发栈;有多家商号商人的贺年片为联名形式,如仁和号由杨蘭坡、林作周二人联名,公德成由杜长祥、郭佩玉、朱子明三人联名,恒顺栈由王学植、麻善哉、孙正树、吕德曜四人联名,王学植为瑷珲商会副会长。公职人员有瑷珲齐黑路邮政车站的沙吉瑞、瑷珲公立优级学校校长关奎德、伪满洲国协和会瑷珲分会评议何子泉、伪满洲国协和会瑷珲分会干事邓双英等。
贺年片中多张是致瑷珲“于大人”“于荣封”“于协领”的,如“民国瑷珲公立优级学校校长关奎德致于大人贺年片”“伪满洲国协和会瑷珲分会干事邓双英致于大人贺年片”“伪满洲国协和会瑷珲分会评议何子泉致于荣封贺年片”“民国李永坡自山东蓬莱天桥口海关寄于大黑河瑷珲城于荣封贺年片”“民国瑷珲恒顺栈王学植、麻善哉、孙正树、吕德曜致于协领贺年片”“民国瑷珲县公安局守卫队队长车铁魁致于协领贺年片”等,其实“于大人”“于荣封”“于协领”是一人,指库玛尔路鄂伦春协领于多三(1866年—1949年),满族正蓝旗,依勒库勒氏,清末瑷珲正蓝旗协领,民国元年(1912年)七月任黑河道尹公署旗务员,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黑龙江省库玛尔路鄂伦春协领,驻瑷珲,管辖居住在漠河、呼玛、瑷珲、嫩江等地的四旗八佐鄂伦春族。于协领致力于提高和改善鄂伦春族人民生活水平,倡导定居务农、重视学校教育、成立山林游击队、防范私商盘剥,在鄂伦春族中声望很高,在瑷珲社会颇具影响力,人们对他的敬重从这些贺年片中便显而易见。
贺年片作为文明的信使,可以说是古代遗风,在民国时期的瑷珲仍是风俗和时尚,是民国时期瑷珲社会礼仪和交际文化的一种鲜活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