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内要闻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 行业动态 新闻专题
边境旅贸 文体新闻 全市各地 生态黑河 时空黑河 市长热线 评 论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持使用公勺公筷、不聚集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 人人接种新冠疫苗,共筑全民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你我他,守护家园靠大家。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黑河新闻网  >  时空黑河
满族春节习俗拾零
//heihe.dbw.cn  2021-02-04 09:39:02

  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满族散居中国各地,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黑河地区也有满族人生活在此,并形成了多个满族乡。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为古通古斯女真语“Saman”的译音,意思是“沟通天地的人”,萨满教以信仰观念和崇拜对象为核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并对这些民族的社会风俗产生过重大影响。

  春节,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满族春节最早的记载是在《渤海国记》里“民岁时聚会作乐,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清代以后,满族人虽与汉族人在春节的礼仪上增进了交流,但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历经三百多年,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在满族人的春节习俗中,看到其鲜明的民族风格,而这一切都与古老的萨满教密切相关。

从吃福肉到杀年猪

  满族过年的一大特色就是备有很多别具特色的食品,如腊八粥、灶糖、年糕、米酒等,这些美食多数是从萨满祭祀仪式上的贡品演化而来,其中以杀年猪最具代表性。“不杀年猪,不算过年”,满族年俗中把杀年猪看成一件大事,这个习俗就是来源于萨满祭祀仪式上的献牲。萨满祭祀以猪献牲,腊月十五后,任选一天杀年猪以祭祀天、神、祖先,年猪不得有白毛,杀前将酒浇进猪耳朵,如果耳朵动为“领牲”,如不动,需祷告,直到动了方可杀死,献牲过后,祭祀之家会请来亲友邻居共食祭肉,但不许放盐酱,吃得越干净越好,这就是“吃福肉”,“福肉”即无盐的白片肉。《春明梦录·客座偶谈》中载:“满人祭神……未明而祭,祭以全豕去皮而蒸,黎明时,客集于堂,以方桌面列炕上,客皆登炕坐,席面排糖蒜韭菜末,中置白片肉一盘,连递而上,不计盘数以食饱为度,旁有肺、肠数种,皆白煮,不下盐豉,末后有白肉末一盘,白汤一碗,即可下老米饭者。”受祭祀吃猪肉的影响,满族人逢年过节都要杀猪,吃猪肉的习俗便逐渐形成。

  此外,萨满祭祀的供品中还有各式各样的黏食糕点,满族称作“饽饽”。《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载:“至于供糕之礼,大内每岁春秋二季立杆大祭,则以打糕、搓条饽饽供献,正月以馓子供献,五月以椴叶饽饽供献,六月以苏叶饽饽供献,七月以新黍蒸淋浆糕供献,八月以新稷蒸饭用木榔头打熟,作为饺子炸油供献,余月俱以洒糕供献。”这些糕点也是满族等少数民族的日常饮食,萨满祭祀中体现了人神共享的精神内容,由此也对满族的食俗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萨满歌舞到二人转]

  旧时满族过年,人们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看二人转,素有“宁可少吃三顿饭,不能不看二人转”之说。二人转形成于清末民初,“唱功”有板有调,韵味优美,富于变化,俗谓“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做功”动作表情真实自然,讲究“演啥学啥,学啥像啥”;“舞功”有“跳、走、翻、扭、错、转、搧、抖”各种身法步法。这种表演形式可以从萨满歌舞中看到端倪。

  萨满歌舞中,男萨满必须面涂黑色,男扮女装,这与二人转演员造型相似;早期二人转手里拿的不是手绢和扇子,而是竹板和一尺三寸的木棒,这两件道具也都在萨满祭祀歌舞中有所应用;至于二人转“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唱功,更不是凭空创造,它来自东北满族单鼓音乐,而单鼓正是萨满歌舞的表演形式;二人转的舞步、腕功、两肩、腰、全身扭动等舞蹈动作均是对萨满祭祀舞蹈的传承;甚至二人转的众多唱段也从“萨满神歌”中来,比如《阴魂阵》是二人转“四梁四柱”之一,其唱词中五方五色旗将军部分五段是从辽北艺人演唱的《萨满神歌》唐神忏唐王诗中来。

  二人转正是在借鉴传承萨满歌舞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成为今天具有大喜大悲、大歌大舞、神秘独特、粗犷豪爽、火辣热情等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一门艺术。

从神杆祭天到红灯高挂

  满族人过年时习惯在院中高高竖起一根杆子,用来悬挂红灯笼。从除夕一直挂到正月十五,红灯高照,寓意红红火火,有的人家甚至将灯笼挂到二月初二。这个杆子就是从萨满祭祀上的索伦杆演化而来。

  最早的索伦杆(汉译为神杆)即森林中穿天的树木,信奉“萨满”的满族祖先相信森林中这些直指青天的大树可以沟通天上人间,视其为“通天柱”或“神木”,他们在这些树上挂出彩布条和纸条,用来祈祷祭祀,再后来,他们锯下山中的“神木”立到自家的庭院中祭祀,“神木”又演变成了神杆,日臻成为一种祭祀中重要的器具。关于索伦杆满族民间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为此杆是老罕王努尔哈赤上山采参时用的索拨棍,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当年明朝名将李成梁要杀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蒙恩人相救,骑马逃跑,途中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群乌鸦、喜鹊落在他身上将他护住,追兵以为他已摔死,便掉头走了,努尔哈赤脱险逃入山中,以挖参所得置办兵器、粮草,起兵统一了东北,后人为纪念乌鸦、喜鹊的救祖之恩,每年在腊月里竖起“索伦杆”。其实这只是传说而已,立杆祭天是源于满族原始社会的古老风俗,早在努尔哈赤诞生前几百年就已经存在了。“索伦杆”一般为松木杆,座底有夹杆石,杆顶端安放着锡斗或木斗,斗上面插着旗别的旗号,斗内放上猪下水和五谷杂粮,让喜鹊、乌鸦等鸟类来吃,这叫神享。很快被吃光,认为是吉利的征兆。“索伦杆”上还挂着灯笼或冰灯,族人要按时焚香,祭祀祖先。

满族民间剪纸的由来

  满族年俗中有“二十八贴花花”一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门楣上贴上各式各样的窗花、挂旗等,吉祥喜庆。在艺术风格上,满族剪纸苍劲大气,粗犷明快,不刻意进行华丽的精雕细刻,构图简洁朴实生动。

  满族剪纸最早是作为萨满祭祀上的道具而出现的,主要作用是除病解灾。《清太宗实录》曾记载:“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多罗平安贝勒杜度病倒,其妻以为丈夫的病是气郁所至,令石汉巫人来家祈祷。巫人叫荆古达他用纸剪九人,同太监一起捧到北斗下半焚半瘗。”宫廷皇室都企图利用萨满剪纸来除病解灾,民间更可想而知。《红楼梦》中就有提到:“贾珍病竟不请医调治轻则到园中化纸许愿,重则详星神斗。”这是按照满族萨满剪纸人对七星祈祷的说法,希望借助七星神之力,将附在病人身上的恶魔驱逐,嫁祸于剪纸替身。

  满清时期,用于萨满祭祀的剪纸逐渐成为装饰环境、美化生活的民间艺术品,成了装点人们节日生活的必需品。每逢新年,家家都会用各式各样的剪纸来装饰房屋。剪纸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窗花、挂签、灯花、喜花、刺绣花等,涉猎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花鸟鱼虫、山水风光、民俗传说、日常劳作等。其中喜鹊图案最受满族剪纸的青睐,其实这与满族的图腾崇拜有关。传说很久以前有三位仙女,大姐叫恩库伦,二姐叫正库伦,小妹叫佛库伦。一天三姐妹到长白山天池洗澡,一只神鹊衔了一颗红果丢落到仙女佛库伦脱在岸边的衣服上。三位仙女上岸穿衣时,佛库伦发现了这颗红果,特别红艳可爱,于是就将它含在嘴里,不料红果滑入腹中,佛库伦顿感腹中已怀孕,不能与两位姐姐飞回天上。不久她生下一男孩,出生即能言,他就是满族祖先——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这虽是个神话,但说明了满族剪纸多喜鹊主题的原因,这些剪纸突出似鹊非鹊,似鸦非鸦的形象,有的飞翔,有的行走,神态各异,造就了满族人民独特的剪纸艺术。

  此外,至今还有许多满族春节习俗留有萨满文化的影子。萨满文化作为古老文明,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它犹如一条地下河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即使你不曾看到它的流淌,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作者:刘 峰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吴岩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更多>>
· 中苏护林防火联防站的建立
· 英雄过江地 烽火留诗情
· 激战小兴安岭
· 瑷珲土贡雉鸡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
Copyright©2002-2006 HEIH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黑河市委宣传部 黑河日报社 主办
黑河新闻网联系方式:0456-8223257 QQ:2730088696 E-mail: tym4673@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6-8223216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