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清在《黑龙江外记》里对瑷珲丰厚的物产资源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在饭锅里。”野鸡,是瑷珲一带出产最多的野生禽类,其数量之多,西清曾详记:“余尝见野鸡盛时,往往飞集门窗,一握而得。”《盛京通志》记载:“雉,欲呼为野鸡。”《龙沙纪略》记载:“鸡雉属,出艾浑(瑷珲)深山中。”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瑷珲有山鸡,俗名野鸡。”《黑龙江志稿》记载:“冬来郊坰多雉,俗名野鸡。”
野鸡,雉科,中文学名雉鸡,又名环颈雉、山鸡等。雄鸡体长约80厘米,羽色华丽,颈部有白色及金属绿色的颈圈,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鸡体长约60厘米,羽色暗淡,大都为褐或棕黄色杂以黑斑,尾羽相对雄鸡较短。野鸡脚强健,善于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飞行速度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飞行不持久,飞行距离不大,常成抛物线式的飞行,落地前滑翔;多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春夏两季主要以嫩芽、枝叶、浆果等为食;秋冬季多食植物种子、谷物等。瑷珲一带,野鸡也被叫做“弯脖野鸡”,《黑龙江外记》中细述缘由:“土人得野鸡,例捩(扭转)首于翼下,固有弯脖野鸡之称。”
野鸡肉质肥美,《柳编纪略》记载:“最肥者,油厚寸许。”其烹制方法种类较多,《黑龙江志稿》记有火锅煮野鸡片;《满洲肴馔索实录》记有吊烤山雉、石蹋山鸡脯、石管烧山鸡卵、清蒸山雉、白芍人参鸡、清炖鸡、炖三鸡、醋渍嫩肉等以野鸡为主要食材的菜式;袁枚在《随园食单》记述了“野鸡五法”,“野鸡披胸肉,清酱郁过,以网油包放铁奁上烧之,作方片可,作卷子亦可,此一法也;切片加作料炒,一法也;取胸肉作丁,一法也;当家鸡整煨,一法也;先用油灼,拆丝加酒、秋油、醋,同芹菜冷拌,一法也”;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有野鸡片汤。
野鸡在清朝时期也是瑷珲的土贡之一,《龙沙纪略》记载:“岁捕(野鸡)生者入贡。”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进鲜,野鸡一百只;年礼,野鸡一百五十只;春鱼,野鸡八十只。”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向好,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在黑河、瑷珲郊野,偶尔可见野鸡在路边田头出现,是为一趣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