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内要闻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 行业动态 新闻专题
边境旅贸 文体新闻 全市各地 生态黑河 时空黑河 市长热线 评 论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持使用公勺公筷、不聚集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 人人接种新冠疫苗,共筑全民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你我他,守护家园靠大家。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黑河新闻网  >  时空黑河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黑龙江上中游巡边
//heihe.dbw.cn  2020-07-09 10:41:24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法律上明确了外兴安岭至海以南土地为中国所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我国领土的管辖,维护边境的安定,防御沙俄的入侵,对东北边界采取了巡边制度,亦称察边。这项清代边防的重要措施,维持了东北边界一百七十余年的和平与稳定,体现了清政府捍卫国土主权的良苦用心,为黑龙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

  据档案记载,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工部为制作中俄边界界碑一事,给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咨文中提及:“托前往额尔古纳、格尔必齐两路查看新定边界之大臣等,于额尔古纳、格尔必齐一带,或此二处附近山上,查找有无合该尺寸之碑石。”清初文人杨宾在《柳边纪略》卷中记载:“康熙庚午,与阿罗斯分界,天子命镶蓝旗固山额真巴海等分三道往视:一从亨乌喇入,一从格林必拉入,一从北海绕入,所见皆同(时方六月,大东海尚冻)。遂立碑山上,碑刻满洲、阿罗斯、喀尔喀文。”文中所记“康熙庚午”,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高宗实录》记述黑龙江将军富僧阿有关于巡边的奏折中提及:“自康熙二十九年与俄罗斯定界,查勘各河源后……”由此,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即开始了东北巡边,反映了清政府对黑龙江边境事务的重视程度。

  清初东北巡边分为两大区域,黑龙江将军和布特哈总管负责巡察黑龙江上、中游及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吉林将军所属的三姓副都统巡察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清代地理学家何秋涛讲:“东北边境与俄罗斯接界,最著者莫如雅克萨城。由雅克萨城以西千里而近为尼布楚地,已入于罗刹;由雅克萨城以北千里而遥为外兴安岭,中间别无城戍,惟雅克萨为水陆扼要之区,虽未设官置戍,然每岁察边,会哨必至焉。”阐明了黑龙江上、中游巡边的重要性,从控制要塞地区出发,进而控制边境全局。

  《清史稿》记载:“嗣后请饬打牲总管每岁六月遣章京、骁骑校、兵丁,自水路与捕貂人同至托克、英肯两河口及鄂勒希、西里木第两河间,巡察还报;三年遣副总管、佐领、骁骑校于冰解后,自水路至兴堪山巡察还报;黑龙江官兵每岁察格尔毕齐河口,三年亦至兴堪山巡察还报:岁终报部。”即黑龙江上、中游的巡边执行每年巡察和三年巡察两种:外兴安岭一带边境由布特哈打牲总管于每年六月间派章京等率领兵丁,按规定路线至外兴安岭河源处巡察,察毕回报总管,转报将军,每三年则派出副总管等率领兵丁于解冻后,由水路至外兴安岭巡察一次;黑龙江官兵每年到黑龙江上游巡察一次,每三年到外兴安岭巡察一次。

  《黑龙江外记》记载:“黑龙江与俄罗斯分界处,岁以五六月间,派齐齐哈尔、墨尔根(嫩江)、瑷珲协领各一员,佐领、骁骑校各二员,共兵二百四十名,分三路至格尔必齐、额尔古纳、默里勒克、楚尔海图等河巡视,谓之察边。”《龙沙纪略》记载:“五月,三城各遣大弁,率百人巡边。至鄂尔固纳河,河以西俄罗斯地,视察东岸沙草,有无牧痕,防侵界也。往返各五六十日。卜奎(今齐齐哈尔),往者渡诺尼江,西北过特尔姑尔峰、兴安岭,涉希尼克河、开拉里伊木等河,草路弥漫无辙迹,辨方而行,刳大树皮以识归路。墨尔根,往者亦渡诺尼江,西北过兴安岭,盘旋层嶂中,其路径为易识。艾浑(瑷珲),往者从黑龙江溯舟北上,折而西,过雅克萨城故墟,至界碑。”二处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黑龙江三城官兵巡察黑龙江上、中游地区的人员、数量、巡察重点以及巡察路线。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黑龙江将军富僧阿为详细掌握黑龙江上、中游边境情况,派遣副都统瑚尔起及协领纳林布、伟保、阿迪木保率部巡边。富僧阿在关于巡边事宜的奏折中,记述了此次巡边的四条线路及情况:“据往探格尔毕章河源之副都统瑚尔起禀称:‘自黑龙江至格尔毕齐河口,计水程一千六百九十七里,自河口行陆路二百四十七里,至兴堪山,其间并无人烟踪迹。’又往探精奇里江源之协领纳林布称:‘自黑龙江入精奇里江,北行至托克河口,计水程一千五百八十七里,自河口行陆路二百四十里,至兴堪山,其地苦寒,无水草禽兽。’又往探西里木第河源之协领伟保称:‘自黑龙江经精奇里江入西里木第河口,复过英肯河,计水程一千三百五十里,自英肯河口行陆路一百八十里,至兴堪山,地亦苦寒,无水草禽兽。’又往探钮曼河源之协领阿迪木保称:‘自黑龙江入钮曼河,复经西里木第河,入乌默勒河口,计水程一千六百一十五里,自河口行陆路四百五十六里,至兴堪山,各自俱无俄罗斯偷越’。”

  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工具落后的时代,巡边极为艰辛,《龙沙纪略》记载:“路多蜢,如蜂,其长径寸,天无风或雨后更炽。行人尝虚庐帐以纳蜢,而宿于外。帚十数齐下,人始得餐。螫马、牛流血,身股尽赤。马轶,觅深草间,见蜢高如邱,知其必毙,弃不顾矣。囊糇粮于树,归时取食之。近颇为捕生者所窃,乃埋而识之。渡河,伐树为筏,马凭水以过。”清方观承的《卜奎竹枝词》描写:“五月巡边草茁荄,西行轻骑抵河涯。无皮树下堆高冢,归路糇粮去日埋。”

  为了防止官兵因难而生畏,逃避巡边,保证巡边的顺利进行,清政府也采取了监督措施,据《黑龙江外记》记载:“每年齐齐哈尔协领与墨尔根协领会,墨尔根协领与黑龙江协领会,各书衔、名、月、日于木牌瘗山上。明年,察边者取归以呈将军、副都统,又各瘗木牌以备后来考验,以为定例。”

  然而,尽管黑龙江上、中游巡边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对东北边界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其一,除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对外兴安岭进行了大规模巡视外,直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才对外兴安岭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巡察,其间历时七十余年,体现出了清政府对外兴安岭地区没有足够的重视;其二,因巡边路途艰苦、自然环境恶劣,渐次流于形式,特别是将巡边转变为巡察卡伦,自行缩小了巡察范围,对边界管理极为不利;其三,黑龙江将军衙门由旧瑷珲迁至新瑷珲,再迁至墨尔根,最后迁至卜奎,四次南迁源于黑龙江地区军事防御重心的转移,但也直接导致了兵力日益远离中俄边境,对黑龙江上、中游边界持续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者:初丹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安静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更多>>
· 黑河官渡路牌坊考略
· 黑河道尹张寿增轶事
· 侵华日军在黑河修筑的军事要塞和驻守的部队
· 黑河地区西沟古城与北魏隋唐失韦地理分布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
Copyright©2002-2006 HEIH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黑河市委宣传部 黑河日报社 主办
黑河新闻网联系方式:0456-8223257 QQ:2730088696 E-mail: tym4673@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6-8223216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