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内要闻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 行业动态 新闻专题
边境旅贸 文体新闻 全市各地 生态黑河 时空黑河 市长热线 评 论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持使用公勺公筷、不聚集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 人人接种新冠疫苗,共筑全民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你我他,守护家园靠大家。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黑河新闻网  >  美文共赏
于承佑和他的版画
//heihe.dbw.cn  2020-07-03 11:20:01

  于承佑的版画《小屯之夜》,与其说是在这个美术思潮影响下的对视觉新形式的尝试,毋宁说是他对北方牧歌式的当代风情的生活体验,与其长期钟爱的版画艺术之间的不谋而合。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四展厅里,陈列着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获得者于承佑的版画《小屯之夜》。

  于承佑是从鸡西市下乡到九三管理局的知青。当时,我们是同事关系。1985年春天,他的版画作品《小屯之夜》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荣获银奖,《黑河日报》发表了由笔者和沈重光撰写的通讯《美的追求》,同时,新疆《石河子报》、广东的《通什农垦报》《广西农垦报》,省广播电台、省电视台、《黑龙江工人报》《鸡西日报》《农垦报》等也发表了相关报道。我见证着于承佑从一名知青逐渐成为版画界的大腕。今天重新写关于他的文章,心里又泛起对那段青春的回忆。

  于承佑1953年生于山东省即墨县。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和父亲“闯关东”来到了黑龙江省鸡西市。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什么花花草草,连环画上的人物,画了一张又一张。六年级还没念完,“文革”开始了,可他从没有放下过画笔,因为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长大了要当一个画家。17岁那年,于承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北大荒,到了九三管理局的大西江农场劳动。他的眼前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北大荒的朝霞、江涛、山岚、白桦、浪花,都深深吸引着他。白天辛苦劳作,业余时间拿起画笔,辛勤耕耘。于承佑渐渐在农场里小有名气,他被调到学校去当美术老师。为了进一步掌握绘画技法,他利用寒假回家探亲的机会,到鸡西师范学校美术班当旁听生。在农场的十八年,他当过农工、渔工、教师。

  1981年,九三管理局职工俱乐部需要一名美工,于承佑被选中了。这为他从事绘画艺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刻苦钻研绘画技术。1982年,他绘制的一套由30多个画面组成的幻灯片《48架鹿茸侦破记》获农垦总局创作奖。垦区的著名版画家郝伯义、李亿平发现了他,他们把于承佑领进了北大荒版画之门。他们拿出自己珍藏了多年的资料,一边让他欣赏、一边把构思、草图、版画设色以及刀法和印制一一讲给他听。于承佑在创作上很快就有了突破。一幅成功的作品,不知要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实在支撑不住了,他就伏在桌子上打个盹儿,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终于成功了。他手捧奖牌,激动而腼腆地说:“荣誉不属于我自己,这是老师们心血的结晶,是北大荒版画集体的功劳。路的平坦,是众人踩出来的,是前人开拓出来的。”

  于承佑在垦区期间,自1983年起,曾多次参加总局版画创作班,先后创作套色木刻《丰收的喜悦》《话致富》《红庄》《小屯之夜》《圆月》《轻风》等作品。其中《小屯之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鸡西,他先后创作20余幅版画作品,参加组建鸡西版画创作群体,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一次《鸡西版画展览》。他的作品有12件参加了这次展览,《山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和》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览,《茗》赴日本展出,获日本“中国版画奖励基金会”1992年金奖。

  于承佑的版画,总是给读者带来一丝坚强的震撼力。于承佑用他那特有的温婉细致,演绎着北方牧歌式的当代风情。作为“北大荒”版画的重要画家,于承佑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由衷热爱。从他寄寓在作品中的浓烈感情中散发出来的,不仅有属于版画视觉领域的进退开合,更重要的是,还有属于艺术家的文化修养,以及与生命同在的胸襟和气息。

  在长达十八年的知青生活中,于承佑的个性早已跟这片苍茫广袤的土地联系在一起。即便是在离开“垦区”之后,骨子里的那种情结仍然成为不可摆脱的精神习惯。水印木刻版画《小屯之夜》里,就已经发现直到今天他还在内心深处恪守着的秘密。有些艺术家是在与心灵的对话过程中“创作艺术”,有些艺术家是在玩弄技巧的前提下“游戏艺术”,而于承佑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探索、寻找并表现艺术,进而追求艺术与生命的互相融合。在其生命世界和艺术世界间,他完全可以毫不犹豫地画上等号。

  广东美术馆研究员王嘉曾这样评论他的作品,在鲜活而具体的艺术作品面前,有时候很难用现成的理论加以套用。在于承佑的版画作品中,优美和壮美的交替涌现,使得读者往往难以把眼前的作品归类于优美或壮美的任何一方。《小屯之夜》(1984)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屋顶上的茫茫积雪,夹杂着千里冰封的诗意,构成了壮美的主要元素,而透过窗户的那片片朦胧摇曳的昏黄灯光,则是属于优美的范畴。夜归的人们,踏着积雪,迎着灯光,他们成为介于壮美和优美之间的重要纽带,把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巧妙地统一在一起。熟悉艺术史的读者,在读到《小屯之夜》的时候,一定会想起吴冠中在1979年发表的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对形式美的发掘,成为贯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领域最重要的主线之一。于承佑的版画《小屯之夜》,与其说是在这个美术思潮影响下的对视觉新形式的尝试,毋宁说是他对北方牧歌式的当代风情的生活体验,与其长期钟爱的版画艺术之间的不谋而合。

  2014年9月,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这幅于承佑的获奖作品《小屯之夜》被省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赵国春北大荒博物馆原馆长,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

 
作者:赵国春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梁陶陶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更多>>
· 漫话古驿道
· 我的思绪在青草上蔓延
· 儿时的远方
· 一个容易满足的人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
Copyright©2002-2006 HEIH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黑河市委宣传部 黑河日报社 主办
黑河新闻网联系方式:0456-8223257 QQ:2730088696 E-mail: tym4673@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6-8223216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