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市农业“三减”助力农产品提质增效
“三减”面积达到40万亩,化肥、农药、除草剂施用量分别下降8%、15%和12%
为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五大连池市积极开展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用量的农业“三减”工作,有效地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五大连池市“三减”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核心区基地23个11万亩,辐射区29万亩。核心区基地分布在11个乡镇23个村,作物涉及大豆、水稻;辐射区分布在11个乡镇40个村。“三减”示范基地化肥、农药、除草剂施用量分别下降8%、15%和12%。
五大连池市以去年“三减、两增、一提升”万亩示范田为典型,对作物“三减”前后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算账对比,并制成宣传单,连同“三减”相关政策一起宣传到村进户,使农民认识到实施“三减”不但不减收,还能节本增效,打消了“减肥即减收”的顾虑,提高了落实“三减”的主动性。
为保障工作有序推进,五市制定下发了《2016年五大连池市农业“三减”行动方案》,对“三减”工作进行部署,要求每个乡镇至少要创建1个集中连片、易于展示示范的“三减”示范基地,每个乡镇面积要保证1万亩。成立了由主管市长任组长,相关单位和乡镇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和组员的“三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三减”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为给“三减”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这个市还成立“三减”行动专家组,负责“三减”工作技术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同时将“三减”工作与“互联网+农业”高标准建设基地有机结合,在全市建设的12个“互联网+”基地中有9个为“三减”基地。结合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项目,给予“三减”基地一定数额的物化补贴,用于基地施用有机肥、农家肥、购买新药械、新型低毒农药、除草剂等补助。
五大连池市还制定下发了农业“三减”技术指导意见,所有基地以《意见》为指导,开展农作物减少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施用量工作,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色植保技术。重点试验示范转变施肥用药方式,推广应用新肥料、新药剂、新药械、新技术,减少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使用量,总结和摸索适合本地的科学减量施肥和现代植保防控减量用药模式。每个农业“三减”示范基地都在田间地头设立一块示范标牌,注明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技术负责人、减量标准及技术路径等相关内容,明确了从种到收全程标准化技术。每个农业“三减”示范基地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实施方案和试验示范方案,形成系统完善的田间管理档案,按照作物生育进程和田间管理技术落实做好生产数据记录,以便年终总结使用。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组建一个包括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方面优势互补的专家团队,为全市“三减”工作提供技术服务。每个农业“三减”示范基地还明确一名技术负责人,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位,还组织全市“三减”基地负责人、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三减”知识培训,共培训相关人员200人次。
今年五大连池市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力度,不断扩大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现已达到180万亩。为了进一步保证农产品质量,五市将农业“三减”与“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的田间物联网优势为农业“三减”提供系统实时的土壤墒情、田间温湿度情况等相关信息,及时掌握病、虫、草害发生发展情况,通过系统分析提出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实施精准管理,在实现减肥、减药、减除草剂的同时,促进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双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后,他们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探讨解决优质不优价问题。今年全市订单面积达到21.5万亩,大豆、水稻和玉米订单价均高于市场价。通过广泛应用“三减”技术,逐步形成完善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肥药利用技术体系,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并发挥其缓解药害的作用,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