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春,爱辉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除“四害”的号召,统一部署,把老鼠等“三害”工作另做安排,把麻雀作为主攻方向,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麻雀运动”。
当时很多人对麻雀是益鸟还是害鸟认识不清,对打麻雀对不对也搞不准。经过开动员会,乡村广播喇叭的宣传,人们逐渐接受了打麻雀的任务,因为毕竟麻雀吃粮食,打麻雀也是为了保护庄稼。
那时,社里分工明确:白天有社里劳动的,有追剿麻雀的,晚上再集中人力追剿麻雀到半夜。16岁的我被分配打麻雀,追剿麻雀时跑在最前面,不怕累,跑得又快,又觉得新鲜好玩。人们掏雀窝吓跑了麻雀,落在房上或树上,就敲锣打鼓、放鞭炮或呼喊恐吓,麻雀只好逃到野外。剿雀“大军”分成若干队,吓得麻雀无处躲藏,只能惊慌失措地在空中乱飞乱撞。无论它们飞到哪里,我们都紧追不舍,都无法停留休息片刻,更没法觅食。
人们又不断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捕捉麻雀的办法,用夹子夹,用猎枪打,用弹弓打,下毒药等方法。学生们放学后也踊跃参战,他们晚上立上梯子上房、上树,掏房檐里和树上的雀窝,抓麻雀、取出鸟蛋,人人争当“扑雀模范”。
跑不动的老人、孩子就在自家院子或房前屋后赶麻雀、打麻雀,用簸箕、笼子关麻雀。总之,人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想尽一切办法捕捉麻雀,不分男女老少全员出动,分片包干,在村庄、树林、田边、地头、江边,有树林和庄稼的地边,都要派人把守,不能给麻雀有休息、找食吃的机会。
经过人们持续的早出晚归的轰、打、毒、掏,麻雀有打死的,有累死的,有饿死的,真的减少了许多。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段历史已成为老一辈人深感内疚的一段往事。麻雀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都要爱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