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区采伐木材生产作业的过程中,你会听到响亮的劳动号子,也叫森林号子。它是广大林业职工群众集体创作演唱的一种歌谣。演唱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1 人单独喊唱;二是1人领唱,多人应唱。
森林采伐时的号子是伐木者1 人喊唱。当树木被伐成九成五的锯口时,树木即将倒下,伐木者按照预设的树倒的方向,喊出号子: “顺山倒”或“迎山倒”或“横山倒”等,这是告诉周围其他生产作业人员树倒的方向,互相提醒注意安全。号子喊出后,伐木者再继续伐下去,直到树木倒在雪地上。
林区的森林号子除伐木者单独喊山号子外,还有吊卯(归堆)、归楞、装车、流送、拆垛、滚木、拽大绳等多种森林号子。其中,吊卯、归楞、装车等是通过集体抬木头完成的。抬木头要看大小,有的需要4人一组,也有6人或8人为一组的。为了统一步调,就要有1人领号众人应和,互助互应形成合力。扛木人排列在木头的两侧,用右肩扛的为一行,左肩扛的为另一行。右肩扛木称大肩,左肩扛木为小肩。左右两人用一副瓦杠。领号人扛着瓦杠站在排头的位置,喊出一声:“哈腰挂呦”,大家回应“嘿”后,一起扛着瓦杠哈腰将瓦杠下的掐钩挂到木头上。接着又一声:“挺腰起呀”、“嘿”,两行大汉身体猛地向上一挺,只听卡钩噼啪作响,大木头慢慢地动了窝,被抬起来了。这时,要齐用力,保证所有人同时抬起木头,若有1人抬不起来或抢先抬起,都容易造成另外人员受伤。开始迈步时也有讲究,第一步“大肩”先迈右脚, “小肩”先迈左脚。接着领号人又唱:“稳步走啊”,大家应声“嘿”;“加把劲儿呀”、“嘿”;“不怕木头大呀”、“嘿”;“心里有朝阳啊”、“嘿”;“前途真光明啊”、“嘿”。声声号子从抬木工人的胸膛迸发出来,铿锵有力,鼓舞人心。
在归楞或装车、船时,都要爬坡走跳板,木头再粗大一些,抬木头就感到非常吃力。一般较大一点的木头都有一千多斤重。领号人看了一棵大木头后会喊:“这个家伙真不轻啊”, “老哥几个挺稳腰呀”,“抬起头来看跳板啊”, “脚下留神踏实走哇”。领号人喊出这类号子,显得沉重有力。跟号人不常用的“嘿”来应答,而是用“哎嘿”或“哎嘿嘿”语调,这是告诉领号人:“你放心吧,我们注意了”。有经验的人听到这类号子,就知道是在抬一根特大的木头。如果听到领号人喊的是:“小伙子们用点劲吧”、“嘿”;“迈齐步子快点上啊”、“嘿”;“装完原木大汽车呀”、“嘿”;“去找姑娘谈对象啊”,应号人就高八度地唱着:“嘿嘿嘿”。听到这类轻松嘹亮的号子就知道抬的木头不太重,起到调节气氛、解除疲劳的作用。
抬木头是件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每个长期抬木头的工人肩上,都长着一个硬硬的似卵石大的肉疙瘩,那是木杠子压出来的,成为抬“蘑菇头”(磨骨头)林业工人的标志。
在黑河地区还有一种利用河水运送木材的号子。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小兴安岭林区的交通十分困难,没有公路和森铁,河运木材是当时最快捷、最经济的运材方式。黑河市区及邻近县份需要的大径木材,多由呼玛县大兴安岭北坡林区采运。呼玛县有额木尔、盘古、呼玛等三条比较大的河流,可以由山场通过大河流送木材至黑龙江河口,再编大木排流送黑河。
通过大河水运木材有两种方法:一是流头子,即编排流送,每排木头100棵左右;二是赶羊,也就是单根木头散放。冬季,林业工人将采伐的木头经造材、吊卯后,由农村马爬犁就近运至河边。春天桃花水下来时,工人们赶忙将木材推下河,河水宽的航道,就编排流送;河道窄的就顺其自流。
在放排时,在途中若遇到河湾处,流送工人要用木杆调整方向,这时领排人带领其他人,即到排头处,将木杆插到水中,领唱:“快快跟我来呀”,这时应唱的是“呦浩嗨呀”,接着又领唱:“杆子要扎牢呀”……“使劲儿别着往里靠呀”……有时遇到河水浅速度稍慢时,也要将撑杆插进水中,用双手往后推着木杆,使木排前行,这时领排人也要喊出号子:“水浅摸大鱼呀”……“大家使把劲儿吧”……“走出浅水滩啊”……“撒腿往前跑呀”“呦浩嗨呀”。
在散放木材时,也要有人跟随监视,他们手拿木杆,都是单人站在一棵木头的后部,负责调整木材前行的走势,如遇到河水漩涡或急弯处,若有一棵木头打横或搁浅在岸边时,后续来的木头就会插垛,很快在河面上形成一个“山峰”。拆垛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拆垛人必须是位内行有经验的领排人。他看了大垛后,立即提着捅钩跳上垛去,他看着在场的人,大喊:“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呀”、“脑瓜儿要有一根弦啊”、“千万别让母(木)老虎咬呀”。围观者也很用力应和着:“呦浩嗨呀”。领排人喊的几句是在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接着他又看了大垛,喊着:“找准挑皮鬼呀”、“给它一闷棍啊”、“让它趴下顺水跑呀”。后应声“呦浩嗨呀”。这时,领排人照准一棵关键的木头捅去,只听哗啦一声,一垛木材很快散去。
为了使大家的动作整齐划一,每种号子都根据具体生产要求,形成固定的节奏和旋律。如今,黑龙江兴安岭的森林号子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已深深根植于这片黑土地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