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国画《巧渡金沙江》。
1935年,为了跳出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蒋介石欲将红军歼灭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中央红军决定实行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他们准备抢渡金沙江,夺取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南麓、横断山脉东麓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水流湍急,难以徒涉,是红军北上的一大险关。
如此天险,再加上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要想渡江绝非易事。但是,英勇智慧的红军,用一连串“巧招”实现了这一战略意图。
四路红军进行战役战斗600余次

▲遵义战役旧址娄山关(资料照片)。
参加长征的红军共有四路,分别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这是长征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路;红25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红二方面军)。
长征期间,四路红军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120多次。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飞夺泸定桥

▲ 1935年5月27日拂晓,以王开湘为团长、杨成武为政委的红四团接受中革军委的命令,开始向泸定桥疾进。他们的任务是必须在30日前夺取泸定桥。当天他们行军80华里,而且中途两次与敌人发生战斗,打退了阻拦的敌人。
第二天早上5点左右,部队又接到军委的新命令,要求他们在29日前夺取泸定桥,这比原来的命令又提前了一天。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在24小时之内赶到240华里外的泸定桥!经过激烈战斗,29日清晨,红四团终于到达并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湘江突围:长征中最为惨烈的战役

▲这是湘江战役遗址——广西兴安县界首渡口(资料照片)。
1934年 11月 25日至12月 1日,在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县的湘江两岸地区,湘江战役爆发。
此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惨烈的一仗。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红军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娄山关战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获得的首次大捷

▲娄山关战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获得的首次大捷。
1935年 2月 25日凌晨,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向娄山关挺进,与敌军争夺关口。敌人凭险据守,红军猛烈攻击,一举拿下娄山关,歼灭黔军4个团。
娄山关战斗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出遵义会议调整军事主要领导人后,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发挥出的巨大威力。从此,红军就像获得了新的生命,一改之前“处处受制于敌”“走也走不动,打也打不好”的被动处境。
乌蒙山回旋战:绝境之中闯生路

▲这是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方面军一部(资料照片)。
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役战斗,既有付出鲜血和生命的残酷血战,也有用智慧和谋略赢得胜利的巧战。乌蒙山回旋战就是巧战的经典战例。
长征中的强渡江河战斗
▲从1934年10月西渡于都河开始,中央红军在其万里长征途中,曾在万千重围中突破过敌军沿大江大河设置的一道又一道封锁线。这其中,尤以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生死战最具决定性,其成败甚至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的走向。红军扎竹筏过江的“灵感”最初来自一根漂浮在江水中的毛竹。而在向金沙江疾进的过程中,红军的另一种欺敌战术大放异彩!这就是化装侦察。利用缴获的敌军军服和武器,红四团抽出三个连化装成敌军前往禄劝、武定、元谋三地。红四团在一天中没费一枪一弹就巧取三城,为大部队直插金沙江赢得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