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安市乌裕尔大街的最东端庆华路,有一所饱含岁月痕迹的五层楼,它仿佛叙述着曾经的历史和辉煌,这就是626厂的原址。
626厂迁到北安
626厂——即国营庆华 工具厂。65年前,也就是在朝鲜战争即将开战前, 626厂从沈阳迁到了北大荒,当时正值隆冬,寒风凛冽,零下40多度的“大烟泡”刮得漫天飞舞。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626厂老一代的军工战士义无反顾踏上北上的列车,连同他们亲爱的“助手”——机床设备一同运到了北安。那时的北安好似荒原,小城冰封雪裹,十里没有人家,从站台上卸下的机器冰冷直粘人,手伸出就粘掉一块皮。面对残酷的天气,老一代军工人喊着号子,发扬不怕苦的精神,人拉肩扛,让滚木和撬杠上阵,硬是把1358台设备,3000多吨的材料和工具运进了厂区。当时的北安人看着这些远道而来的汉子们戴着狗皮帽子,穿着紧身的棉袄,蹬着各种毡疙瘩鞋,呼出的哈气挂满了脸上和眉毛,日夜不停地工作,搅热了北安一条街。
从1951年 11月 3日拆下第一台设备,到12月18日把最后一台机器从北安站运进厂里,老军工人仅仅用了45天。45天,浓缩了老军工人的心血,45天,凝聚了老军工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为了表扬战天斗地、敢打硬拼的军工人更快地促进复厂工作,为前线的志愿军战士生产出更好的冲锋枪,626厂于1951年1月20日召开迁厂总结表彰大会,对在迁厂过程中勇当先锋的537名有功人员给予了表彰。
朱总司令视察626厂
1952年9月3日,在抗美援朝最紧张的时刻,朱德总司令专程从首都北京来到生产冲锋枪的626厂,看望这里的工人们。
上午8时,黑龙江省委通知626厂党委:“朱德总司令要视察626厂,专列今天上午10时到达。”听到这个消息后全厂一片欢腾。10时整专列抵达北安车站,朱总司令身着灰制服,脚穿青布鞋,拄着手杖,满面春风地走向欢迎人群。老人家与欢迎他的厂长、书记和工人群众握手后,立即乘车来到工厂,走进总装车间。朱总司令对欢迎他的工人们大声地说:“同志们,你们为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望大家!”听到朱总司令那充满温暖而又亲切的问候,工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总装车间,朱总司令仔细查看了车间的每一道工序,详细询问了产品的性能和日产量。在一排刚刚打完精度的冲锋枪前,他停住了脚步,手抚着枪托,语重心长地对当时的厂长孙云龙、党委书记李志坚说:“现在部队很需要你们的产品,你们的产量还要再高一些,质量再好一点,还要抓紧研制新产品,保证战争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工人们默默地记下了总司令的嘱托。
朱总司令视察车间后,来到厂部办公室听汇报。当技术人员向总司令汇报了工厂用国产钢材替代进口材料生产某一零件而且质量完全达到技术标准时,总司令高度赞扬了工人们的聪明才智。当汇报到工厂迁建工作时,他高兴地说:“你们干得不错,请你们向全厂工人转达党中央、毛主席的问候!”说完,他对厂长孙云龙说:“我看你怎么面熟呀!好像在哪里见过面?”这时总司令“啊”了一声,“想起来了,在延安!你就是有名的八大工匠之一,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接着总司令又关心地询问起职工的生活情况。党委书记李志坚汇报说:“职工吃住困难都解决了,文娱生活正在逐步改善。目前,正在建工人文化宫,我们想文化宫落成后,请总司令给题个名吧。”
总司令笑起来说:“这好办,以后有机会到北京找我就成。”老人家要乘专列回北京了,专列启动前,他对厂长孙云龙说:“小孙厂长,把你们的冲锋枪送给我一支做纪念好吗?”孙厂长立即挑选一支刚刚生产的冲锋枪,送给了朱总司令。老人家接过枪仔细看着,抚摸着枪身说:“抗美援朝形势很好,你们还要努力生产,支援前线!”
1953年12月30日,工人文化宫落成。党委书记李志坚去北京找到了朱总司令。老人家看到远道而来的北疆工人代表欣然写下了“文化宫”和“朱德”五个大字。
从此,这五个大字一直悬挂在厂文化宫大楼的上方,成为全厂6万名职工家属难以忘却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