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行业动态 文体新闻 边境旅贸 民生新闻 全市各地 俄罗斯信息 阅读俄罗斯
时空黑河 生态黑河 新闻纵深 新闻专题 黑河概览 国内要闻 国际热点 评 论 服 务 媒体看黑河
快讯:
开展机关作风整顿 弘扬践行新风正气。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黑河新闻网  >  时空黑河
原苏联远东情报员徐日晓(三)
http://heihe.dbw.cn  2016-09-23 14:25:30
黑河日报手机报 权威的视角 丰富的内容
周一至周五 每天以彩信形式发送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编辑短信HHRB发送到10658333,根据提示回复Y即可。

  1948年,徐日晓从东北来到天津。据徐日晓的女儿徐松芝回忆,当年父亲从哈尔滨去天津,走水路时遭遇土匪被抢劫一空,到了天津已是身无分文。酒厂的生意由二伯父的二儿子徐晓庵负责打理,徐日晓在天津华北酒精酿造厂任技师,由于怕核心技术被外国人掌握,他辞退了酒厂的苏联人,自己承担化验任务,使天津华北酒精酿造厂生产出高质量的酒精。

  1949年,天津解放不久,徐日晓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安局逮捕半年多,由黑河市公安处鲍广德科长带队押送到哈尔滨,因患肺结核吐血被释放,后又被关押移送法院判处10年徒刑,精神上和身体上受到严重打击,他的身体被彻底击垮,保外就医回家一个多月,于1951年6月13日去世,当时,大女儿11岁,最小的女儿徐松芝仅8个月。

  他盼到了日本关东军从黑河战败撤离,盼到新中国胜利的曙光,可是没有盼到历史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他始终没有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真实身世,新中国刚刚解放,苏联远东情报局早已解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人能说清楚他曾经是远东情报员的经历。

  身负骂名多磨难

  徐日晓的妻子吕彩文性情温和、知书达理,从小家境富裕,两人相濡以沫,共同育有5个子女。1940年,吕彩文诞下一对龙凤胎,取名徐铁生、徐松环。令人痛心的是,他的长子徐铁生在7岁时患白喉病逝在天津。当年,徐日晓想尽一切办法,都无力挽救宝贝儿子的生命。1950年12月,徐日晓最小的女儿出生了,徐日晓看见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给她起了个乳名“小幸”, 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能够幸福。

    解放后,黑河的振边酒厂、天津华北酒精酿造厂等收归国有,徐家一家人备受煎熬和牵连。徐静娴回忆:小时候被人称为狗崽子,“文革”时全家被迫迁到山东老家,在北京纪委工作的哥哥在“文革”期间跳井而死。徐松芝因此未能加入中国共青团组织。徐松环因政审不过关,丧失求学的好机会。由于家里成分不好,入团、入党、招工、转干等等受限。直到1984年,徐松芝才加入党组织,实现多年的夙愿。多少年来,徐日晓的家人忍受不公正的待遇,默默承担着日本汉奸的骂名。

  徐日晓去世后,他的妻子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当时,在天津华北酒精酿造厂的徐晓庵还不时接济这一家老小,“文革”中,徐氏家族财产全部充公,各家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已经无力再顾及这多灾多难的一家老小。

  为了徐家人免受牵连,吕彩文带着孩子们隐居在山东济南,与徐家大家族失去联系。徐日昇一家多次到济南寻找,没有线索。

    32岁丧夫,吕彩文带着年幼的四个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艰辛度日。无奈屋漏偏逢连夜雨,又高又帅气的二儿子患上风湿性心脏病,家里的钱全部用在缴纳住院费上,尽管懂事的大女儿早早工作挣钱贴补家用,还是无法填补家里的欠账,任凭吕彩文如何哭喊,也无力挽救年仅19岁儿子的生命。

  公司合营后,吕彩文在济南市长途汽车站的饭店工作,由于有文化有经验,厂部党支部书记推荐她为经理,负责饭店工作,她带着工人把饭店经营得红红火火。文化大革命开始,她因被批斗,患上高血压。1997年, 78岁的吕彩文结束了多舛的人生。徐日晓的大女儿徐松环退休前是济南市蔬菜公司的财务人员,三儿子在济南建筑医院负责后勤工作,小女儿徐松芝在山东化纤总公司工作。

  沧桑往事记忆中

  多年来,徐日晓一家背负汉奸的罪名,懂事的孩子们怕母亲伤心,从不在母亲面前提起父亲,家中有关徐日晓的材料,在历次运动中被抄走。

  如今,徐松芝身边仅保存父亲的几张照片,那是她回到莱州老家时,曾经是振边酒厂工作人员的后代保留的老照片,一张1927年发黄的老照片记录了振边酒厂投产后,徐日晓与德国技师的合影,徐日晓英俊潇洒,意气风发,穿着西装,戴着礼帽,脚上穿着那个时代少有的白色皮鞋,一名成功商人的形象跃然在照片上。

  小时候,徐松芝听母亲说,父亲爱洁净、穿着讲究,不同的衣服搭配不同颜色的领带。他善于交际,家里经常聚集很多朋友,父亲很讲义气,只要是朋友的事情,一定竭尽全力去办。在家中出入的人中,有的人一看就像地下党,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突然之间,徐日晓变成日本汉奸。

    徐日晓在天津华北酒精酿造厂工作期间,善良平易近人,同事们都很信任他。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徐日晓自己出钱请人化验,有时候也亲自承担化验工作。

  徐日晓受过高等教育,对于勤奋、聪明的工人,他总是喜欢传授给他们一些酿酒的经验和知识。徐日晓临去世前,再三叮嘱妻子,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一定要供孩子们读书。

    笔者查找资料,走访曾熟悉和了解徐日晓的人,都说他不是欺压百姓、作恶多端的人。据岳林、张继成同志回忆,1945年,王肃等同志到黑河,建立人民武装,条件艰苦,没有粮食吃,从振边酒厂要粮,徐日晓拿出酒厂的库存粮食解决部队粮食短缺问题。1946年3月,组建瑷珲县人民政府,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缺少粮食,政府责令振边酒厂停止生产酒精,特殊环境下,剩下的粮食,尽管有的已经发霉,还是供给部队和干部食用。据黑河党史资料记载,1947年4月15日,黑河各界赠送剿匪部队慰问金慰问品慰问信,其中振边酒厂慰问金4000元,慰问品24件,支援剿匪工作。

  古堡依稀忆当年

  1997年,已是黑龙江省文联主席的刘邦厚以徐日晓为原型,以振边酒厂的古堡式建筑和泊船的小岛为影视基地,写出长篇小说《百年风流》,拍摄54集电视剧《黑龙江三部曲》在全国热播,把徐日晓谍战边境的事迹再现屏幕,使更多的人了解徐日晓。2007年,在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展陈——共产国际红色特工一栏里,徐日晓是其中的一名重要人物。这些事情远在山东隐居多年的徐家人毫不知晓。几年前,他唯一健在的小女儿徐松芝退休,她一定要把父亲的历史弄清楚,给父亲也给子孙一个交代。2015年10月,徐松芝在观看了2014年央视网播出的《探索发现》边城往事后,身患结肠癌的她带着家人不远千里来到已是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黑河振边酒厂,酒厂早已失去往日的风采,望着残存的古堡式建筑,面对断壁残垣、枯草萋萋,她无语凝噎,这里留下祖父辛勤的足迹,父亲的汗水和泪水,这里更是父亲工作和战斗的地方。

  滔滔的黑龙江水载走许多的记忆,可是人们不会忘记徐日晓孤身谍战,为边境黑河的解放所做出的贡献。

 
作者:宁艳红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李丹丹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