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林,残疾军人。1972年11月14日在黑龙江省拜泉县入伍。曾是铁道兵十二师战士,参加过北京地铁一期建设。1977年7月17日因公受伤,一年后病发,三次开胸腔大手术,切除一片中叶肺、肋骨两根,身上留下三十多厘米长的伤疤。治疗期间700余名战友为其配血型, 48名战士为其献血,他说是部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那份战友情、那段记忆很难忘。但今生记忆更深刻的还是参与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救援时,运送物资的记忆。
前不久,记者在黑河光荣院(市第二福利院)见到了老兵马青林,听他讲述了那段最深刻难忘的记忆。
1976年7月28日凌晨3:28河北唐山大地震,震级超过8级。29日12时,我接到的命令是“带上水壶,出发。”从部队驻地西直门到香山物资仓库军车开了一个多小时,经过两道门岗复查后,我们装满了一军车饼干、罐头,向唐山方向。以为很快就可送达,但刚出北京市区不远,驶入唐山方向的主道,就看到从邻近省份及周边城市赶来的救援车辆近万台,把道路堵塞了。7月伏天,连月阴雨加大雾。大家都车行缓慢,从北京到唐山187公里,我们用了16个小时。其间大雨,我们负责押运的三名战士只带了一件雨衣,三人背靠背互相取暖,16个小时没合眼,每人一壶两公斤水,渴了饿了只有水,喝完水后只能喝雨水充饥。
临近唐山时,看到路口设有总接待站(物流转运站)。运物资、运药品、运食品的车辆,工程兵部队、铁道兵部队的推土机、吊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源源不断驶入,分别由专人引导驶向各自区域,井然有序,但依然不能满足救援需求。灾后第二天,空军空投物资的场面更为壮观,平均每三分钟起降一架运输直升机,三分钟内完成加油、装载。起飞一架原位置上立即降落一架,解放军战士们不眠不休的为直升机装载物资。急重伤员分别由飞机运出,轻伤员由出城区车辆带上,分别运往北京及北京周边城区各医院,后期又运往济南、石家庄、南京各医院。
“后来,唐山我曾去过两次。在唐山我看到政府为地震中受伤致残的市民盖了公寓,厨房、卫生间都按残疾人标准设计修建。一位齐根失去下肢的人,成了家还有了后代。正‘坐’在残疾车上下厨房做饭,生活美满而幸福。”马春林说。
“1980年灾后第一次回唐山,那时的唐山还在建设中,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帮助援建。居民住在地震棚、地震房中,冬天在户外用蜂窝煤做饭,条件很艰苦。唐山易地重建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1979年我再次回到唐山时,新唐山已经建设得很漂亮了。中国人有种民族凝聚力,当灾难来临时不分你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仅用了两年时间就重建了汶川。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种凝聚力,有这个实力。”
如今,说到这些,马青林仍然抑制不住万千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