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大粮仓”绿色“大厨房”
——我市精准发力做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两篇文章
七八月的黑河,黑土地里满目翠绿、大田作物长势喜人。全市各涉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指示要求,进一步明晰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板”和“短板”,聚焦现代农业提质工程,突出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深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推动黑河高纬寒地生态农业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狠抓结构性改革 三农迈上“新台阶”
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895万亩,玉米减播300万亩;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持续加快,绿色有机认证达到80余个、面积320万亩;现代农业产销体系初步形成,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实际加工(交易)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达95.8万吨、23.6亿元、1.12亿元;“互联网+农业”建设有序推进,落实“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93个、面积85万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再生活力,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6499家,带动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200万亩;对俄农业合作开发步伐加快,在俄开发土地面积126.5万亩、增长10%,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达15万亩;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为7.5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制定帮扶方案和脱贫措施,确定37个整村推进项目,现已完成项目建设投资4680万元、占计划63%,采取整村推进、特色产业等多种方式,带动5万多农村贫困人口。
坚持提升粮食品质 建设生态“大粮仓”
全力调优结构,种出高产高效粮。发挥绿色特色产业优势,推进高纬寒地优质大豆、小麦、水稻等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黑河大豆产业,科学推广汉麻、浆果、特色蔬菜等经济高效作物种植,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农业,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着力构建粮经饲结构合理、种养加一体发展的格局。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种出优质绿色粮。采取工程、技术、生物、农艺等综合措施,保护良好农业生态,积极推广蟹稻等绿色生态生产技术模式,建立健全农药包装物、农膜回收处理机制,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大力推广农业“三减”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提前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
抓实高标准基地建设,种出科技安全粮。组建大豆产业联盟,建设非转基因专用大豆生产基地;做大鸿兴面粉,与合作社联合共建强筋春小麦产业基地,开发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推进象屿金谷玉米深加工,发展高淀粉玉米种植。充分发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农机、棚室、物联网等现代物质装备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
叫响黑河绿色食品品牌 打造绿色“大厨房”
突出寒地黑土、绿色有机、原生态特色,完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以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大豆、春小麦和高纬寒地功能性水稻生产基地等“十大基地”。强化黑河绿色农业原产地标识,打响“黑河大豆”品牌。大力推进减农药、减化肥、减除草剂“三减”行动计划,优质品牌逐步“三不用”,叫响黑河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全国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和绿色优质安全“大厨房”。
壮大现代畜牧产业,南、北部县(市、区)分别以“两猪一禽”、“两牛一马”为重点,大力发展“猪马牛羊禽”标准化养殖,同时做大养马产业,开发好“黑河挽马”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扶强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黑河大豆”、“非转基因大豆”精深加工制品,“北纬49度生态农业”,“矿泉系列”产品,“食佳”、“硬红春”小麦制品,“中兴牧业”、“宜品乳业”、“辰鹰”乳制品,大小兴安岭山珍系列产品等高纬寒地品牌,打造一批市知名、省著名和国家驰名商标的农产品。做大上海西郊国际、苏州黑河绿色食品专柜等绿色食品旗舰店,引导孙吴恒大、嫩江四合、北安忠民粮油等组建大豆产业集团;嫩江鸿兴面粉、五大连池华滨面业、爱辉火磨等组建小麦产业集团;爱辉山珍、孙吴长乐山、嫩江北药、三精黑河药业等组建山特产品产业集团;孙吴辰清雅阁麻业、雅戈尔公司等组建汉麻产业集团,通过联合打造大品牌,形成规模发展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