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黑河日报》的忠实读者、老通讯员。记得30年前,我们“大队”( 村委会) 给全校老师订阅了一份《 黑河日报》,我每日必读,同仁们也争抢着看。如今《黑河日报》不仅有纸质版,还有电子版,极大地方便了每一位读者。
从1992年开始,我在《 黑河日报》 上发表文章。那年,我在读报中读到了单位老师写的文章,从此滋生了向报社投稿的“野心”,但又怕稿子寄出后不被采用而被知晓的人嘲笑:“自不量力”。于是就用徐晓飞(晓飞)这个“笔名”试写了两篇富有新意的真实消息——《求医心切骗子得逞》、《斗猪破财》,偷偷寄给了《黑河日报·星期天版》。万没想到,编辑李夏燕老师很快把稿件刊发在一版的“世相百态”专栏中。从此,我一发不可收,连年向《黑河日报》投稿,每年都有十几篇稿子发表。虽然发稿率不是很高,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读报、用报和投稿的热情。只要一有时间或来了一丝灵感,就动笔写稿。每天的写作既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又增长了学识、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收获了几多快乐,真是让我获益良多。
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写稿、投稿也真不容易。白天上班、下田没空闲,撰写稿件多数靠夜晚。夜晚把纸、笔放在枕边,在没入睡或醒来时,把有意义、有价值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那时,家徒四壁茅屋寒,深夜不知几次冻得握笔的手插入被窝来取暖。就这样,我一直坚持在尺幅方格里爬行了十余年。2003年,我被报社评为“百强通讯员”,此后,因无电脑、加之也不会用,就很少向报社投稿了。即便不投稿,但始终关注《黑河日报》,还是每来必读,几日不见就盼望邮递员早点送来。2012年,我购置了电脑,觉得用它写稿方便、发稿快捷,就又“重操旧业” 。尽管搁笔8年,但报社的老编辑们并没有忘记我——我发去的电子稿一旦合用,还是优先发表。报社编辑老师们的热心支持、鼓励和帮助,使我的写稿兴趣和劲头大增。近年,我不但在《黑河日报》上发稿越来越多,还有一些稿子见于《黑龙江农村报》、《黑龙江科技报》、《黑龙江工人报》、《北方时报》、《安阳日报》、《中国文学》、黑河《白桦林》等报纸杂志上;其间,指导学生发表作文几十篇。也由以往的只发表新闻类稿子,变为文学作品也能发表,成了一个“杂家”。这叫我打心里感激报社的编辑老师,正因为有最初《黑河日报》编辑老师的扶持、鼓励和帮助,才有了我今天的进步和收获。
20年来,我在《黑河日报》起步,先后在几家报纸杂志上发表新闻、文学类作品500多篇,曾多次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还有一些文章在各类征文竞赛或在新闻作品年度评比中获奖。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关爱《黑河日报》,给她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极尽所能地为家乡的两个文明建设鼓与呼。最后,祝《黑河日报》越办越好,读者越来越多,创造出的社会影响力及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