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双刃剑,一方面确有困难的公民继续通过信访表达意见,另一方面不乏有人利用信访牟取私利。
6月29日上午,山东省高青县唐坊镇低保户王立军来到镇政府,要求政府有关负责人为其做贷款担保人,帮个人购买汽车。镇干部李坤对王立军进行说服劝阻时,突遭伤害,身中9刀。当地干部信访办负责人表示,王立军与普通的上访户不一样,既没有上访材料,也无上访单位,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以上访为要挟,找政府要钱。
上访户经常有让人同情的遭遇,但这位上访户完全让人同情不起来。作为低保户,王立军已获得各种政策规定的救济,却还是经常向政府提出各种不合理诉求。王立军在当地村民中的印象则是“小偷小摸”“好吃懒做”。贫困或许是激发同情心的一个因素,但是贫困绝不是为所欲为的理由。不客气地说,如果说世界上真有“刁民”这类群体的存在,王立军恐怕是其中之一。
明明没有冤情,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为什么王立军还是打着上访的旗号找政府要钱呢?这是因为他掐准了地方政府的“软肋”——信访压力。每当重大节日、全国重要会议的时候,王立军会通知镇里,准备去北京上访。镇政府不希望王立军真的到“上面”上访,所以尽量满足王立军的诉求——很多已经超出了政府救济的责任范围。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大多数上访者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少数偏执的上访者,通过这个体系获得了不应该获得的好处。”王立军就是信访体系的不合理的受益者。他们像寄生虫一样,看准地方政府对信访的某种紧张情绪,屡屡索取,甚至狮子大开口。可见,信访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双刃剑,一方面确有困难的公民继续通过信访表达意见,另一方面有人利用信访谋利。
2013年,中国信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确立了“把矛盾化解在当地”的新思路。这无疑是信访制度的一大进步。但是,“把矛盾化解在当地”,并不是把矛盾掩盖在当地,也不能让地方政府为没有责任解决的矛盾埋单。
信访是公民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的途径,这其中的要求和意见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不合理的部分还可能给公共利益带来损失。信访者并不能代表天然的正义,信访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避免类似血案再次发生,地方政府应当明确信访的权责边界,不再为不合理的信访诉求埋单。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