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摇篮”里的秘密
小记者走进馆军工博物馆追忆共和国的枪械历史
历史给我们展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为了争取独立流血流汗、前赴后继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使我们对历史上一切爱国者和革命先辈的尊敬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应该不断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利用科学技术让祖国强大起来,做出自己的贡献,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为祖国无私奉献当中去。小记者刘雨萌(北安八中七年四班)
敬佩
当我踏进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时,我的心不受控制的怦怦直跳,这里,让人震撼的地方太多了。先入目的是一座威严的雕塑,三名神情凝重的老战士,让我肃然起敬,没有别的原因,真的是不由自主,打心眼儿里的敬佩。
当我们来到二楼,进入每一间办公室,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气息里有着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办公室简陋而不破旧,整洁却不华贵,墙上一张张的老照片,桌上的老电话机,整齐的军装,挂着的军用水壶。我默默地站在那儿,一个九十度的弯腰鞠躬,向老战士们致敬。
我一直以为那些尘封的记忆和往事能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启迪。我们努力,奋斗,拼搏,中华民族就会振兴,中国就会富强,人们才能过得安心舒坦,那些曾经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我向你们致敬。小记者孙佳欣(北安八中七年级三班)
我感触最深的就数军代表室中的物品了。推开木门,一张简陋的书桌,破旧的小床以及挂在墙上那一张张的老照片,一种简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钦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那破旧的军装、漏水的水壶、褪色的军被都在向我们诠释着一个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作为现代的中学生,更应该学习战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在生活中,勤俭节约,不奢侈,不浪费,做一个合格的中华少年。小记者周鹏(北安八中七年级三班)
成就
在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中最令我震撼的是枪械展厅中陈列着的各式枪支,有75式高射机枪,也有被称为“将军枪”的64式手枪,还有50式7.62mm冲锋枪……这些枪支曾被大量输送到抗美援朝的战场,战争年代它们为我们的军队立下了显赫的战功。和平年代里,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用这里生产出的手枪赢得了第23届奥运会的冠军。
这里生产出的枪支都有着自己神圣的使命,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斑斑记忆。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庆华人奋斗的足迹,每一支枪的背后凝结着庆华人无尽的汗水与艰辛,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们见证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决心!
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意识到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我们必须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奋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让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东方最璀璨的明珠,让这泱泱大国永远矗立在世界之巅!小记者徐彤韫(北安八中七年四班)
庆华工具厂先后生产各类枪械9006116支,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尊严做出特殊的贡献。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的标志为“三角66”,外围的三角形是由36支“东风三”手枪顺次连接组成,而三角形内的“66”标志是由12支“五四”手枪拼接成的,整个标志共用了48支手枪。小记者蔡欣妍(北安八中七年四班)
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枪都是非自动枪,子弹需要装一颗发一颗。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弹速度的快慢,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填上第二发子弹就莫名其妙地被击毙了。而马克沁的机枪,一旦开始射击,可以一直射击下去,直到子弹带上的子弹打完为止,能够省下很多装弹时间。
在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中就有一部七九式马克沁重机枪其口径为7.9毫米,枪重49千克,采用容弹量为250发弹链,全枪长为1197毫米,有效射程可达到1000米。
当我看到这部枪时,我就想到了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时的场面,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小记者魏宇杰(北安八中一年四班)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陈列的各种样式的枪。例如50式冲锋枪:它口径7.62毫米,全枪长840毫米,重达3.63千克,弹闸容量35发,有效射程250米,使用51式手枪弹。
1974年4月,李亚敏在第七届亚运会上,使用的庆华牌的5.6毫米标准手枪打破了25米60发射击比赛的亚洲纪录,这是我们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从此在我国枪史上又多了一个辉煌的成就。
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少年时期,应该好好学习,刻苦钻研,为祖国贡献出一份力量,心中要时刻铭记着“少年强则国强”,要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小记者宋淼淼(北安八中七年三班)
坚毅
我们来到了一组雕塑群前面,只见雕塑中每四人一组,他们用力拉着,拖着、拽着,身体向前倾着,脸上的神情是那么的坚毅和执着,使我感觉到一种庄重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1950年11月,北安,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 1631名职工和800多名家属将1300多台机器设备和工具在没有车的情况下,从车站全部运输到工厂中去。
震撼!崇拜!这份坚韧,这份刚毅,这份吃苦耐劳,这份为祖国奉献!他们的身躯上仿佛笼罩着一层光环,使我们的灵魂为之升华、净化!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也应该拥有这份坚持,可我们之中又有多少能够坚持的呢?生活中半途而废,学习中半途而废,这恰恰是我们软弱的象征。同学们,让我们从小事做起,逐渐培养成这样坚韧的毅力吧!小记者贾静雯(北安八中七年三班)
走进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我看到了好多雕像与枪械,吸引我的是“人拉肩扛”这个雕塑。让我感受到当时的工人们以人力代替机械的力量。工作环境是非常恶劣的,由此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犹如钢铁般坚韧。他们不畏严寒有着团结的精神,为了制造武器保家卫国,他们有着自强不息和奋不顾身的精神。用血用汗用力量将1300多台设备及3000多吨材料和工具全部运到工厂。小记者赵彧莹(北安八中七年五班)
1950年11月,北安天寒地冻, 1600名职工同他们的800多名家属,从车站到厂址,两公里长的路上,挤满搬运设备的工人和车辆。畜力车,雪爬犁,连同撬杠和滚木,绞盘一起上阵,工人们喊着震天的号子人拉肩扛在很短的时间内,将1300多台设备及3000多吨材料工具全部运进工厂。 “人拉肩扛”的办法,把绞车、转盘、柴油机这些钢铁大件,一件一件地抬上钻台,经过努力,把40多米高的井架终于在荒原上矗立起来。人拉肩扛搬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们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品质。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精神,他们的光荣史记,永远深刻在我们的心中。小记者刘鑫蕊(北安八中七年五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