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着对黑土地的眷恋,8月11日,540名上海老知青回到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瑷珲,踏上回访的记忆之路,同叙乡情友情,重温当年那段激情燃烧、青春无悔的难忘岁月。
八月的瑷珲,骄阳似火,草木芬芳。在瑷珲镇外三道沟村,轮船刚一靠岸,村民们便在岸边敲起锣鼓、放起鞭炮、扭着秧歌夹道欢迎。
“老乡们,我们回家了!”一下船,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知青们便纷纷找寻曾经插队时的旧相识,紧紧握住彼此的双手……
“乡亲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整洁宽敞的砖瓦房替代了从前破旧的土坯房,黄泥路现在变成了水泥路,曾经荒凉的草甸子变成了乡村文化大院、绿树成荫的休闲广场。土地更肥沃了,果实更香甜了,牛羊更健壮了,生活环境更好了。来到40多年前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感觉一切都在变化,但是村民们对我们的热情依旧没变。最令人感动的是,这片黑土地没有因为我们当年的离开而将知青忘却,反而根据知青们的生活轨迹打造了北疆知青第一村——外三道沟村,并将知青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痕迹珍藏于黑河知青博物馆和外三道沟村村史馆,让我们寻根有了归处。”在外三道沟村村史馆,看着浓缩于内的熟悉生活场景,听着当年的“流行歌曲”,摸摸那些简陋的生产工具,曾在外三道沟插队下乡的上海老知青毛莉感慨万千。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有12700余名热血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胸怀报效国家的豪情来到瑷珲下乡,与村民们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瑷珲的发展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上世纪70年代,知青陆续返城,但多年来,他们始终牵挂着第二故乡的老朋友,关注着第二故乡的发展变化。
怀揣着知青们的深情期待,多年来,爱辉区委、区政府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强与返城知青沟通互联,积极打造知青文化,使知青文化品牌的创建取得了重要成果。瑷珲镇也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打造外三道沟村“北疆知青第一村”品牌,建设集知青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青少年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景区,吸引广大知青积极投身第二故乡建设。如今,富有知青元素的“农家乐”体验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优美的村居环境,特色的文化生活,使外三道沟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
捐资修建全区第一条村内水泥路——外三道沟村知青路、成立助学基金捐助第二故乡贫困学生、为远赴上海求职的瑷珲老乡提供就业信息、邀请瑷珲镇村民代表赴上海参观世博会、帮助腰屯村组建三好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头道沟村共建知青感恩纪念碑……知青们对第二故乡的一桩桩善举传达着绿叶对根的最深情意。
“这次重回故地,除了走一走、看一看,更想做的是为乡亲们办点实事。我们将发动更多有能力的知青,积极参与到瑷珲经济建设中来,在助力瑷珲镇发展‘农家乐’旅游业、蔬菜初级加工产业等方面献智献力,携手共建瑷珲美好明天。”畅想瑷珲的未来,黑龙江瑷珲上海知青联谊会副会长、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豪情满怀。
夜色旖旎,带着星光的璀璨与梦幻,带着金秋的喜悦和热情,带着青春的记忆与祭奠,瑷珲镇燃起熊熊的篝火,伴着熟悉的旋律,迈着欢快的舞步,知青们与老乡们手拉着手围绕在篝火堆旁载歌载舞,青春不悔,信仰不朽,情谊永不落幕!
知青们怀着喜悦心情重回第二故乡
知青们在外三道沟村史馆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