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嫩江的干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抗联干部、延安等解放区选调来的干部、在剿匪斗争和土改建政中成长起来的本地干部。由于革命建设的需要,他们快速成长、发展和壮大,在斗争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为嫩江早期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斗工作在嫩江的抗联干部
早期嫩江的抗联干部主要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38年-1945年8月期间,战斗工作在嫩江境内的抗联干部。这批抗联将士主要以陈雷、王明贵、赵敬夫、张光迪、王钧等抗联战士为代表。这一时期,嫩江境内的抗联干部主要任务除了通过军事斗争打击日本侵略者外,另一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发动境内的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1945年期间,他们打破、挫败了日伪军上百次“讨伐”。抗联将士在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派干部不断深入到嫩江科洛、塔溪等乡镇村屯组织和开展宣传抗日等活动,他们为组织嫩江当地民众开展反侵略作出了积极贡献。据抗联老战士王钧回忆录《血荐轩辕》介绍,1938年10月,抗联六军十二团作为西征先遣队进入嫩江塔溪乡,王明贵在塔溪乡德永村建立地下党组织和救国会。第三路军成立后,三支队司令员王明贵、参谋长王钧多次派出武工队深入到科洛镇科洛村宣传抗日,并利用士绅关系推荐建立以孙云卿为伪村长的“两面政权”。
第二个时期是1945年8月-1946年5月,日本侵略者倒台后,撤退到苏联境内的抗联将士纷纷返回东北,加入到与苏联红军一起解放东北的政治洪流中。随着八路军进入东北,苏军1946年5月撤离东北,抗联人员脱离了与苏军的关系,在嫩江境内以嫩江军区司令员王明贵为首,为中国共产党接收嫩江发挥了突出作用。1945年8月12日,东北党委会派遣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成员、中共党员夏凤林、王长春、张凤宽随苏联远东方面军来嫩江县开展工作,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嫩江县地方最早的党支部,夏凤林任党支部书记。随后,根据中共抗联上级党组织和中共北满省委安排,在嫩江以王明贵、夏凤林为代表的抗联将士成功接手嫩江城,成立民主政府,建立党的组织。维持地方治安工作任务的增多,加快干部培养成为恢复社会秩序和建立新解放区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任务。
选派到嫩江的延安解放区干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从延安、山东、华北等根据地调集了10万军队和2万名干部昼夜兼程挺进东北,开辟新的东北根据地。中共迅速选派延安等解放区的干部人才到东北嫩江等地,他们对东北的最后建军建政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东北的解放也为全中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黑龙江地区是由松江、黑龙江、嫩江、合江、牡丹江等5个省和哈尔滨市构成,共管辖80个市县、1000万人口。嫩江县隶属嫩江省,省治设在齐齐哈尔,并属嫩江地区管辖。
1945年10月至11月初,部分从关内延安等解放区来的干部先后到达嫩江,并迅速开展工作。他们大多是经过党多年的培养和教育,革命理想信念坚定,工作经验丰富的革命者,是当时嫩江县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11月中旬,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派延安抗大二部学员扈惠民为中共嫩江县工作委员会书记,高可际为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国向冰任县工委委员兼县长,赵连重任县工委委员兼公安局长。可以说,上述在嫩江的干部还有很多,他们是我党早期由延安等解放区派往嫩江开发与建设的主体。
革命建设中成长起来的本地干部
为将当时黑龙江嫩江建设成为稳固的根据地,需要大批干部率领广大群众进行艰苦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为此必须在革命斗争中培养更多的本地干部。根据东北抗联教导旅政委李兆麟提出的“要注意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情况,做好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工作,为接收政权、建立人民武装部队培训一批骨干”指示精神。1945年9月15日,我党先后培养了范革人、王冥及梁玉汉、杨显章、季秉林、崔丽英、王福仁等嫩江当地著名本土干部,他们迅速地成为我党基层组织和政权的重要组成人员。期间,培养较为著名的嫩江本土干部范革人,早年在北平大学法律系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参加马占山领导的抗日活动。1945年9月任民主大同盟委员长一职。1945年12月经扈惠民和夏凤林两人介绍,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范革人成为嫩江本土历史上发展的第一名中共党员。
1945年12月28日,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要下决心和东北人民打成一片,从人民群众中培养出大批积极分子和干部”的指示,中共嫩江工委大力在全县土改、剿匪、建立人民政权、发展生产等一系列工作中发现和培养本地干部,使其成为干部队伍中的新生力量。这一时期,嫩江县担任科(局)以上领导职务干部队伍骨干除由上级委派外,其他干部由组织考核,从社会各界录用。由于从社会各界招录的干部中,年轻干部比重大,文化程度低,因此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举办农村干部培训班,培训农村积极分子,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结业后补充到干部队伍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嫩江县本土干部是执行党的剿匪斗争、土改、支援前线、恢复经济等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根据党的要求,较早地完成了向经济和社会管理者的转变,他们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