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虎戏作为东北边陲——瑷珲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
玛虎戏的满语为“玛虎朱陈”,由萨满文化发展而来,是满族民间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北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专家据满族说部《忠烈罕王遗事》记载推断,金代时已有玛虎戏。清朝时,玛虎戏在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1683年,为抵御沙俄入侵,康熙皇帝令萨布素领军戍守黑龙江,为壮军心,萨布素将宁古塔玛虎戏师傅随军带到了瑷珲。自此玛虎戏正式走进了瑷珲。
玛虎戏题材广泛,包括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爱情故事等等,表演者佩戴由葫芦瓢等材质做成的玛虎面具,形式载歌载舞,主要有大场戏和正戏之分。
瑷珲的大场戏,表演者们身着绸布或花布制作的服装,在锣鼓乐声相伴下,一边唱着“倒喇……倒喇……”一边排着行列舞着曲步、旋步,沿街蜿蜒而行,类似于大秧歌。满语“倒喇”即排、行、行列之意。到了观众多或宽敞的地方,便停下来围个场子,进行正戏的演出。正戏有《阿骨打发兵》《萨大人龙宫借粮》等,还有《唱雅克萨》《罗刹思乡》《萨哈连龙旗亮》等满语玛虎戏小段子。
玛虎戏的动作姿态较为丰富,表演者以头、手、肩、腰、四肢、手腕、足掌配合作舞,体态有小摆腰、大摆腰、前仰腰、后仰腰、抖肩、摆头等,步伐有颤、蹲、跳、跨、丁形、蛇形、前八字、后八字、扫步、趟步、旋步、团步、错步等,与唱功、念功、跺字功、吟吼功相配合,声情并茂。
《瑷珲十里长江俗记》中记载:“瑷珲旧有玛虎戏,不只活动集镇闹市,多倡行于沿江(黑龙江)村屯……逢年节、婚寿喜宴,玛虎戏与黑水秧歌竞美,穿村越乡,随观络绎长蛇焉”,生动描写了玛虎戏在瑷珲一带的盛行。玛虎戏在瑷珲不仅“妇孺皆知”,演绎玛虎戏者“亦在东北堪冠”,《瑷珲十里长江俗记》中也记录了瑷珲玛虎戏匠师葛洛苏妈妈的夺魁玛虎,光绪朝时曾入选大内,尊称“伏基西玛虎”,带头罩,乌发,长衫袍裙,挺立丈余,伟伟焉若神降。但因玛虎戏的传播有以师承相传的重要条件和规矩,在时代的变迁中几近失传。
2019年11月,首部瑷珲玛虎戏原创剧目《神佑古城》上演,让我们有幸再睹玛虎戏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