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2月,日本关东军侵占孙吴,计划把孙吴建成大大的军事基地。从1933年起日本侵略者开始在中国内地抓来大批的劳工建设孙吴,在红色边疆农场三分场南山修建了要塞,俗称“南大营”,在现在的三分场位置修建了南大营军官住所,起名叫“圣武屯”,用意是:“神圣武士居住的地方”,有一定级别的军官才能住到这里。
日本关东军在中苏边境建立要塞的目的就是谋划侵略苏联远东地区。他们以边境主要城市或村屯确定要塞名称,如西岗子要塞定名为瑷珲要塞。海拉尔要塞展览馆收藏的1945年7月日本关东军17个要塞分布示意图中,详细记载了要塞的名称和位置,索里山要塞以霍尔莫津屯定名,包括前沿观察哨和地下工事的哈达彦南山工事、东大营、南山炮兵阵地均属于霍尔莫津要塞范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关东军要塞》一书中,把“圣武屯”南山要塞记述为霍尔莫津要塞。霍尔莫津屯早期记载于1858年江东六十四屯地图上,历史悠久,是中苏边境线上的重点村屯,所以索里山上的要塞定名为霍尔莫津要塞。
1945年8月9日,苏联第二远东方面军红旗第二集团军,从康斯坦丁诺夫卡渡过黑龙江,在哈达彦东北方向干巴亮子码头登陆,与日本侵略军第123师团及守备部队在四不漏子和圣武屯南山营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3日,苏联红军攻克日军四不漏子防线;15日,攻克圣武屯南山日军营地防线。8月15日17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0时,123师团司令部挂起了白旗。17日,苏联红军进入孙吴县城,日本侵略军一万七千多人做了俘虏。至此,在日寇铁蹄下挣扎了十四年的孙吴人民终于获得了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吴南大营一直处在废弃状态,1977年孙吴县开始组织编写南大营历史资料,把圣武屯南山要塞定名为“胜山要塞”。
孙吴县党史办翻译的苏联红军解放孙吴纪实中,对胜山要塞的名称和位置等,是这样描述的:“霍尔莫津抵抗枢纽位于西霍尔莫津南5公里,纵深可达近4公里的防御,能够容纳1个整编师的部队进行防御(有67个永备工事,其中有2个‘勇士’型工事)。在抵抗枢纽里有一个军事小城,它有近50间一层和两层的砖房并配有给水设备、水暖和电力设施。这个军事小城坐落在山谷中,经过精心设计,里面既有人行道、绿化带、排水沟,而且从霍尔莫津至孙吴的道路方向无法发现它。”
1997年胜山要塞景区正式开发,2001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经过孙吴县多年的维护,旅游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景观景点建设和保护都更趋完善,现已被国家批准为“AAA级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