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明珠”的忠诚守护者
——记“黑河好八连 ”
开栏的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典型人物就是这片热土的精神高地。为大力宣扬在强军征程中的优秀黑河籍官兵和驻黑河部队先进单位和个人,本报与黑河军分区政治部联合开设《强军路上黑河人》专栏,旨在让读者了解更多的生于斯长于斯奉献于斯的军旅人物。也期待您提供宝贵的线索和素材,我们需要您的支持和参与。在强军兴军的道路上,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时代讴歌,为军营喝彩。
“黑河好八连”,这是一个让所有黑河人引以为自豪的英雄群体,他们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牢记强军目标,投身强军实践,以“下江代表祖国,上岸代表军队”的精神风貌,不畏艰苦、爱国奉献,严守国门、一尘不染,在新时期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
风雪里的国门卫士
在被誉为“北疆明珠”的黑河市,“好八连”家喻户晓,但在寒冷的冬季,这个写满荣誉的集体却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光荣故事。6个月的封江时节,江面最低气温近零下50摄氏度,八连官兵每人每天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站七八个小时的岗,一年就是170多天,相当于普通连队的5倍以上。
一年冬天,中俄举行界江联合军事演练,八连官兵担负保障任务。在零下40多摄氏度,无遮无掩的界江上,八连战士刘延雷站在江面上3小时纹丝不动,过硬的作风深深打动了俄远东军区边防总局博拉卡少将,他主动上前与刘延雷拥抱,并竖起了令中国人骄傲的大拇指。
连长张书辉说:“虽然天气寒冷、环境恶劣,但我们的官兵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喊累,为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安全,我们必须守好黑河这个国门。”近年来,八连成功制止违边事件50余起,共堵截、抓获企图越境人员300余人次,违边事件发生率连年下降,去冬今春实现“零越界”,辖区被中俄边界代表机关公认为“模范管段”。
危困前的群体雷锋
八连官兵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以群体雷锋的姿态展现在黑河人民面前。盛夏的一天,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外二科收治了一名在车祸中遭受重创、肝体破裂生命危在旦夕的17岁男孩,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名患者消化道大出血,两人同属A型血,都在急切等待救援,一时间血站告急。凌晨1时,采血车开进“黑河好八连”,检验后,十余名战士血型与之吻合,官兵们每人献血400毫升,市中心血站负责人感动地说:“多亏了人民子弟兵,才有了这次成功的救援。”
对八连官兵来说,群众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爱辉区贫困学生白银曾一度有辍学的念头,全连官兵为小白银一次捐款近千元,解了燃眉之急,随后的七年里,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白银的资助从未间断过。如今,白银已经研究生毕业,她放弃到其他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到解放军211医院应聘,她说:“黑河好八连”官兵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要像八连官兵一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军营、回报社会。八连官兵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扶贫助学,受到了黑河百姓的点赞,像白银一样,胡艳超、李春风等一批贫困生因为有八连官兵的爱心学有所成,传为佳话。
洪流中的武装市民
每当灾害袭来之时,八连官兵从来都是冲锋陷阵、挺身而出,他们把“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八连官兵”作为口号,闻令而动、紧急驰援,保证黑河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财产损失。
有一年汛期,黑龙江流域黑河地段连续强降雨,致使爱辉区三道湾子金矿3个尾矿库水位上升,严重超出警戒水位。矿中蓄满提炼金属后产生的含氟工业废水,人体吸入或经皮肤接触后极易引起中毒。如果库坝坍塌库水泄漏,不仅危及下游百姓的生命安全,也将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就在这危急的关头,八连官兵接到命令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迅速进入战斗状态,装沙土、打沙包,手提肩扛巩固堤防。官兵们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江中铺设防洪布为堤坝加固除险,有的战士甚至被急流中的漂浮物划伤。近一周时间,官兵们掘土方上万立方米,装填沙袋近8000个,对坝体加高加固,清理排水沟、截留沟3000多米,保证了3个库坝安全度过汛期。
2013年,黑河遭遇特大洪水,八连官兵既要参加上级组织的抗洪抢险行动,又要确保连队、哨所正常执勤,全连官兵在近一个月时间里昼夜奋战,圆满完成了任务,班长许晋波在孤岛哨位坚守了21天的事迹广为流传。
“巍巍兴安,滚滚黑水,我们驻守祖国的北陲,钢枪支撑国门,红心照亮界碑……”由著名军旅作家胡宏伟为八连创作的这首歌,就是官兵最真实的写照,如今“黑河好八连”正向着更高、更新、更强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