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7月15日讯 前言:黑河,这座北方的边境小城,虽地处边陲却孕育了丰饶的物产,在她广袤的胸怀之中可谓“藏金埋银”。据国土部门数据显示:在我市6872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蕴藏各类矿产多达90余种。这些矿产资源不但储量丰厚,更一同构筑起了黑河矿产经济的“黄金链条”。近些年,我市在发展矿业产业上成绩喜人,矿产经济已成为边城经济的重要支撑。然而,采矿活动终究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抚平这些“硬伤”成了摆在黑河人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推进环境治理,打造绿色矿山。面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黑河人一直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自去年黑河启动矿山治理试点工作以来,部分采矿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坐拥“聚宝盆”慎防“双刃剑”——我市矿产资源开发现状扫描
矿产资源“家底”殷实
黑河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地质摇篮”、“矿产之乡”的美誉。无论是能源矿产、金属矿产,还是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黑河境域内均有分布。这些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储量大,分布也较为集中。多宝山的铜,翠宏山的铁,西岗子的煤,关鸟河的大理岩……诸多矿产资源的开发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中,多宝山铜多金属矿和翠宏山铁多金属矿更是摘得了东北地区最大铜矿和全省第二大铁矿的桂冠。
据统计,黑河市域内共发现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重金属、冶金辅助原料以及化工建筑原料和燃料等主要矿产95种,现已查明储量的有37种,分别占全省的72.5%和48%,全国的55.23%和23.27%。发现矿产地有600余处,探明储量的有71处。其中,铜储量360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97.7%;银1526吨,占全省的70%;钨12.4万吨,占全省的63.2%,岩金140吨,占全省的43%。另外,煤、铁探明储量分别为8.2亿吨和6548万吨,分别占全省的4%和17.7%。俗话说,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矿产资源富集的黑河,可谓“粮饷”充足、“家底”殷实。调查显示,黑河蕴藏的铜、银、钨、沸石等16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潜在经济价值达3万亿元。在全省矿业资源总体规划的8个矿业经济区中,黑河就占了一半。由此可见,丰富的矿产资源让当下的黑河坐拥天然“聚宝盆”,当下的黑河已经成为我省重点勘探开发的后备矿产资源基地。
矿业立市“喷金吐银”
家有聚宝盆,守好不如用好。资源富集是得天独厚的资本,如何开发利用,让资源产生最大价值才是黑河人一直追寻的目标。
按照省委“资源换产业”的要求,黑河市委、市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决策,提出“矿业富市”的发展战略。为摸清家底,黑河连续两年与省地矿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3年投入4.26亿元,实施勘查项目174个。各县(市、区)也把矿产资源开发作为重点产业来进行谋划。爱辉区确定了“六区六业”经济发展战略;嫩江县确定了打造“三区”,建设“三园”,大力发展“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逊克县则与农垦、森工等外驻单位共同开发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力度也不断加大,年均勘查投入在1亿元以上,先后发现了争光岩金矿、上马厂岩金矿、高松山岩金矿等多处大中型矿山。新增金储量8.8吨、煤储量2.2亿吨。
依托富集的资源优势,积极向外招商推介,一大批重点矿业项目纷纷落地。目前,全市已有矿山企业140家,矿业年产值突破32亿元。其中,2010年4月启动的多宝山铜矿项目一期工程,建设投资26.6亿元,设计日处理能力2.5万吨,年产金属铜约3万吨、金属钼630吨,年产值可达20亿元,为地方创税5亿元。2012年5月,年产2500万吨选矿厂也顺利实现了联动带料试车,当年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现在多宝山铜矿已启动二期扩建工程。二期工程完工后,该项目日处理能力将达到5万吨,年产铜达6万吨,产值将接近30多个亿。与多宝山铜矿一样,于2007年建成投产的三道湾子岩金矿,年上缴利税近亿元。此外,重点开发建设的兴边、欧林、富宏、金三角等煤矿,年生产能力达到了480万吨,税金近3亿,关鸟河水泥厂年销售收入近4.5亿元,税金5745万元。
经济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保障矿产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我市专门制定了《黑河矿业经济发展规划三年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把矿业产业打造成黑河支柱产业。我市还积极搭建矿业发展平台,成立了以黑河市盛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的矿产资源开发平台和以市矿业储备交易中心为载体的矿业权交易平台。市国土资源等部门更是紧抓重点矿业项目建设不放松,积极摸清情况搞好服务,深入企业解难题,跑省进京促推进。一系列有力措施让项目投入和推进力度明显加强,极大推动了黑河矿业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12年,矿业产值24亿元,税收4.86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50%和31.4%。在市场不景气、销售难、部分企业限产停产的情况下,去年全市矿业产值依然达到27亿元,实现利税7.9亿元。黑河地方经济,因矿而兴,渐入佳境。预计到2015年年末,黑河矿业总产值将达100亿元,利税实现18.5亿元。
矿业“硬伤”有待抚平
近些年,我市在发展矿业产业上成绩喜人,矿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逐年提高,矿产经济已成为边城经济的重要支撑。尤其是近几年,矿业产值增幅连年增加,采矿业税收比重不断提升。然而,采矿活动终究是一把“双刃剑”。
纵观国内外矿产开发历史不难发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地塌陷、“三废”排放等环境问题一直与矿业发展相伴而生,黑河也不能幸免。黑河的采矿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年前。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
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应治理矿山63处,总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其中露天煤矿和沙金过采区的生态问题尤为突出。我市目前共有煤矿29家。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部分矿山企业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地塌陷、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显现,给矿区及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潜在危害。如黑河市宋集屯煤矿,该矿山于1968年建矿,开采形成多个采坑,最深达20余米,面积约90万平方米,边坡坡度在60°以上,极易引发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采空区外分布有多处排土场,总占地面积达109万平方米,其四周形成了多条冲沟,雨季极易引发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黑河市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各种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增,导致建材矿山数量迅速增多,目前,黑河市已有非金属矿山140家,主要为建筑用沙、石、黏土矿山。其点多、面广,影响范围大,其开发过程极易引发植被、景观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且生态环境恢复工作难度较大。如西郊砖厂,矿山占地面积达55万平方米,取土坑破坏面积约17万平方米,平均深度7米左右,其乱采滥挖造成环境污染,大面积耕地遭到破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采坑常年积水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此外,在矿产开发过程中一些历史遗留的“欠账”是我市矿业发展的另一块“硬伤”。以沙金过采区为例,黑河沙金资源储量丰富,沙金开采已有百年历史,也是黑河地区最早开发的矿产资源,由于多年的反复开采,沙金资源几近枯竭。加之过去生产力水平低,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曾经蕴藏沙金的河谷湿地和沼泽区砾石成堆,沟壑纵横,沙石裸露,水土大量流失,形成总面积约1.5亿平方米沙金过采区,对地质和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如何抚平这些“硬伤”成了摆在黑河人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
全力打造“绿色矿山”
在近年来的矿产资源开发工作中,黑河市国土资源局严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按照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点状开发、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中推进矿产资源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提高科学监管的工作水平。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黑河市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办法》,科学设定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严把矿权审批关,实现矿产资源规模开发,集约经营。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制度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主体,依法征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实现合理开发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相统一。
根据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规划及资源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程度、资源潜力大小、资源储量的可靠程度、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市场等因素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其他资源的比较利益,制定出鼓励开采区和鼓励开采矿种、限制开采区和限制开采矿种、禁止开采区和禁止开采矿种。对多宝山铜多金属矿区、五大连池矿泉水、三吉屯煤田、翠宏山铁多金属矿等资源进行整合,一个矿区、一个矿种只设立一个矿权。对重点矿山优先扩充储量,依法关闭影响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促进矿业开发的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保护与治理同步,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实施了沙金禁采,清理非法采金人员3万余人次,收缴采金设备1800余条。集中整治沙金过采区、采煤塌陷区和废弃地。组织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54项,整理土地面积1.3万公顷,新增耕地4613公顷。
关闭矿山试点宋集屯煤矿废弃矿坑改造成养殖水面
生产矿山试点西岗子露天煤矿排土场变成玉米田
罕达汽镇泥鳅河沙金治理项目栽植的云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