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节地生态葬正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和欢迎
数日前,黑龙江上一场形式新颖的葬礼——江葬,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加之中元节将至,殡葬话题又热了起来。
“厚养薄葬”的丧葬观念,生态、文明、节俭的安葬新理念,绿色、环保、节约土地的安葬新方式,花葬、树葬、江葬等骨灰处理新模式,正被人们所接受。
据统计,城市每个公墓平均净占地面积6平方米;农村土葬平均净占地面积12平方米左右。骨灰撒散,减少了子女亲属的经济压力,节省了购买骨灰盒、墓地、寄存等费用。骨灰撒散后,采取鲜花等卫生文明的方式祭奠,远离了纸钱和鞭炮的灰尘与喧嚣,让逝者在安静、优美的环境下长眠。丧属节省了每年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祭日花费几十元到几百元购买烧纸等祭祀用品的支出,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我市2012年8月14日出台《黑河市区惠民殡葬补贴实施办法》,对实施骨灰撒散的,财政将给予一次性补贴丧属承办人400元。为推进绿色殡葬,我市相关部门倡导以骨灰撒入大海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为榜样,引导市区居民将身故亲人骨灰撒入母亲河——黑龙江。
2012年9月,市民陈天夫按照母亲杨鸿琴生前的遗愿,将骨灰撒散到黑龙江。陈天夫表示,骨灰撒散是一种文明、节约土地、回归大自然的骨灰安葬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可发展的自然资源。
2014年清明节前夕,居住在市区的居民李女士买了一束鲜花放在江边,祭奠去世的丈夫。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后,李女士选择了江葬这种生态安葬方式,将丈夫的骨灰撒散到黑龙江。李女士介绍说:“江葬挺好的,生态环保,还省力省钱,方便祭奠,节约土地。将来我们一家可能要离开黑河,如果保存骨灰的话,十分不方便祭奠,骨灰撒散到江里后,随着水流四处流动,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只要想他了,就随时可以买一束鲜花放在江河边进行祭奠。”
实行骨灰撒散的,由民政部门委托市殡仪馆协助丧属开展骨灰撒江、撒散业务,提供殡葬服务用车和服务人员,提供骨灰撒散过程摄像、照相服务,节假日不休息,撒散范围为郊区及沿江10公里之内,服务人群涵盖城乡常隹居民和外地流动人员。骨灰撒散等节地生态葬法,这种不用骨灰盒的生态葬,进一步深化了殡葬改革,受到了社会和丧属认同和好评。为落实国家9部委生态节地葬要求,进一步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黑河市南山墓园1.2万平方米生态葬区总体规划,今年,将启动壁葬区、草坪葬区、树葬区、花坛葬区、遗体捐献(骨灰撒散)区建设。
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黑河市殡仪馆协助骨灰撒散183具。还有一些丧属自行组织了撒散。节地生态葬正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我市加大节地生态葬引导奖励力度,从2015年1月开始,在骨灰撒散、非火化区火化政府给予补贴基础上,扩大到遗体深埋不留坟头、骨灰树葬、草坪葬、花坛葬4种生态葬法,积极提倡推广扩大绿色生态节地殡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