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革命信念 投身解放事业
——纪念王肃烈士妻子、战友马景明
王肃烈士的妻子、战友马景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3月26日在沈阳逝世,享年93岁。黑河人对王肃烈士比较熟悉,他是首任黑河地区中心县工委书记、黑河地区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黑河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因其为黑河建军、建政、建党所作的开创性贡献而载入史册,以其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被人们传颂。而对王肃烈士的妻子、战友马景明同志的了解甚少,实事求是地说马景明同志为黑河地区的解放事业和对黑河地区党政军建立也做出一定的贡献,黑河人民不应忘记。
马景明, 1923年出生于河北省灵寿县。1937年9月参加革命。194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她在河北省灵寿、平山、盂县妇救会工作,历任灵寿县妇救会干事、青妇部长、宣传部长、冀晋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干事等职;抗日战争结束后,与新婚丈夫王肃一起来黑龙江工作、接收政权,历任黑龙江省省委组织部干事、青委委员兼秘书、土改工作队队长等职; 1946年7月20日,她离开黑河回到北安。
她的父亲马德昌,二十几岁时在吴佩孚手下当兵,两三年后升任排长。后被炸弹炸掉左腿、左臂成为残废。靠着分家得到的二十来亩贫瘠的土地,父亲边种地边教书。曾于1933年至1934年间办了两年义务小学,专门吸收培养穷困的学生,她在父亲教导下受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她后来到镇办的初级女子小学读书,不久考上高小。1936年,父亲托人把她转到距家50公里的正定县女子第八师范附属小学读书。
1937年6月,她由正定县女子第八师范附属小学毕业,即应考该校初中部,月底回到家中听候通知。7月上旬接到学校来信,她被录取,名列21 (共取50名) 。本来令人高兴的事她却高兴不起来,下意识地预感到学校去不成了,因为“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侵略者的铁骑踏碎了她升学的梦想。
1937年11月,她在父亲的支持下离开家乡告别家人, “义无反顾地带着一颗坚决抗日与憧憬美好未来稚嫩的心踏上了革命征程” 。这是她一生的转折点。
1938年6月,在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妇女干部训练班理论学习,随后在平山县妇救会工作。
1940年年初,由平山回到灵寿县妇救会工作。1941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那天由张惠景、孙廉贞二人介绍入党。在灵寿妇救会工作的近五年,是她成长锻炼进步较快的5年,职务不高,先担任县妇救会青妇部长,后任宣传部长。她逐渐学会了编写宣传材料、刻印蜡板、油印等大大小小的工作。
1943年年初,灵寿县委决定派她到北岳区党校学习,到地委报到转组织关系时,决定让她进“高级班” 。刘澜涛、姚依林、邓拓等同志都曾在树荫下草坪上为她授课,他们将深邃的革命理论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流利的口才,讲得清楚、精辟、透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半年的时间里,她系统地学习了“社会发展史” , “中国革命问题” 、 “党的建设” 、 “统一战线”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她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较大的提高。
抗战8年,她学会了做妇女工作,做群众工作,使她从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增强了组织领导能力。实践证明,晋察冀边区的广大妇女团结在各级妇救会的周围,形成了活跃在敌人后方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起到了男人们起不到的作用。
1945年7月1日,在晋察冀军区冀晋区政治委员王平和夫人范景新的介绍下,马景明和王肃结识。王肃从晋察冀分局党校所在地——阜平石家寨窑洞来到冀晋区党委所在地与她相见。
短促的会见,完全是陌生中相识,她对他不了解,当然更不谈不上有什么感情。王肃回去后连续给她寄了5封信,倾诉衷肠,表明心意,她最终一封信也没有回。
“八·一五”抗战胜利,使她意识到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与开辟,大批干部肯定要调走,婚姻问题必须不失时机地作出抉择,不找这个人,就得找那个人。客观上、时间上也不允许她犹豫不决,她认真地想了想,或许是王肃的执著精神与真挚的感情打动了她,感到还是选择他较好。恰好她因事到军区政治部看望同事,距分局党校不远,她就给王肃写了几句简短的话请人捎去。王肃一看到她的信,喜出望外地立即去看她,冷却了的关系一下子炽热起来。两三天的热恋坚定了他们要结合在一起的决心。
1945年8月3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史家寨村的一个窑洞里,在战友们热情祝贺的掌声中,马景明和王肃举行了一个简单结婚仪式。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没有鲜艳的花朵,没有洁白的婚纱,只有两颗真诚相爱忠贞不渝的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根据抗战胜利的新形势,党中央提出“东北干部要打回老家去”的号召,老家是辽宁新民的王肃积极报名,待命出发,组织上决定她也随同前往,去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1945年9月1日,也就是马景明和王肃结婚后的第3天,他们一行30多人向东北挺进。从阜平石家寨窑洞出发到沈阳,大约是1000公里的路程。起初,他们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后来,在承德市附近的平泉站坐火车,于10月10日到达沈阳。途经王肃老家新民时,她也没顾得回婆家看看,只想着等全国解放了,再跟随丈夫去见公婆。
他们在沈阳停留一周左右的时间。10月17日,按照东北局指示,在王堃骋、陈大凡带领下,一行23人乘坐三等客车到达哈尔滨市,负责人在苏军的帮助下去见李兆麟将军,回来传达了会见的情况与谈话。在李兆麟同志的介绍下,他们结识了正在迎接共产党八路军的胡宇翔同志。
10月23日在王钧同志的帮助下,顺利到达北安— —黑龙江省省会。接收了伪政权,并根据东北局决定宣布成立嫩江省工委,由王堃骋、陈大凡、徐明、王肃、许烈、刘咸一、宫洗尘等人组成,王堃骋任省工委书记;陈大凡为省政府主席。
王肃被派到黑河地区开辟根据地,任中心县委书记、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因对那里情况还不了解,王肃向组织上建议她暂不要去。她就被留在省工委组织部,任干事。
听说王肃带五六名干部、战士向黑河进发,她的心情是复杂的,既舍不得新婚的丈夫,又因黑河地区的土匪太多太猖狂担心其安危。临行前,有的同志与王肃半玩笑、半认真地说:“你没有兵,怎么会是司令员呢! ”王肃认真地信心十足地回答道: “我发动群众、扩军建立起我们的武装力量,岂不就是真司令员了吗? ”王肃还说: “人民大众是我党、我军发展壮大的土壤与基础,只要依靠人民,我们就会胜利。 ”王肃明朗的姿态与乐观的情绪也感染了马景明,使她为王肃担忧、害怕的心情为之一扫而光。
1945年11月15日,延安大批干部团(195人)到北安,根据东北局指示撤消嫩江省工委,重新组建黑龙江省工委,王鹤寿任书记,范式人任副书记,赵德尊任组织部长,王堃骋改任党委兼宣传部长,陈雷任省委秘书长。12月下旬,王肃来北安汇报工作。经王肃提议省委决定,马景明和李冷斋、肖敬若、顾延岭、杨国斌、邓秀江等人一起到黑河工作。
到黑河后,她被任命为黑河人民自治军组织干事。为了扩大和巩固新建的人民武装力量,她主动要求到警卫连(后发展为警卫营)做政治工作。这样一来,她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忙于部队建设,是一个未穿军装的女战士、女干部,从早到晚工作、生活在连队(营部)里。她给官兵上政治课,教战士唱歌,了解考察战士的表现,个别谈话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发展党员等工作。
不久,她自己缝制了党旗,经她发展并在党旗前举行宣誓仪式的党员约有四五十人。抗联战士张泉山、姚子顺、景春荣等人就是她发展培养起来的党员。他们大多数成为人民自治军部队中的骨干,有的后来成长为师级干部。
在黑河部队里工作半年多的时间,她体验了部队的严要求与军事生活,得到一定的锻炼。新参军的青年战士们朝气蓬勃,满腔热血。她就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给他们讲政治课,认真地教唱满怀激情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八路军进行曲》 、 《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战士们有的比她年龄大(她23岁) ,有的比她小,亲切地称呼她“马同志” 。可惜,多数战士在那血与火的年代里以身殉国、壮烈牺牲,他们的名字早已镌刻在黑河烈士的墓碑上,与日月同辉。
1946年1月末,土匪攻打设在上二公村的人民自治军司令部,马景明等三位女同志和战士林殿元(俄语翻译)一同趁黑夜向驻黑河的苏军寻求支援,并成功说服其司令官出兵解围。
1946年6月12日,丈夫王肃从北安开会返回黑河,在今爱辉区后欢洞村附近被土匪杀害。悲恸欲绝的马景明,不久产下一子,后夭折。至今爱辉区档案馆里仍然存放着,黑河兆麟联立中学为抚养王肃的孩子所做的预算和决算:抚养金为800元,抚养用粗粮100斤,时间为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2月8日。
1946年7月20日,马景明同志奉黑龙江省委之命调回北安。继续在省委机关工作,仍在组织部任干事。
东北解放后,她长期在辽宁省工作,历任大连玻璃厂党总支副书记兼人事科长、中苏远东电业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东北铁路机关总支书记、哈铁地区党委书记、东北局财经部干部处科长、辽宁省委基建部干部处长、辽宁省工业厅轻工处处长、辽宁省轻工局处长、辽宁省一轻局办公室主任、处长。1980年任辽宁省经委专职委员、辽宁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辽宁省包装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1987年12月离休,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
实事求是地说, “马景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勤奋的一生,开拓的一生,为人民事业积极奉献的一生。 ”
“马景明同志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那坚定的革命信念、一心为民的优良品德和与时俱进的奋进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和纪念的光辉榜样!”
黑河军民永远怀念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