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同志襟怀坦白,诚恳待人。王肃同志为求得党内团结,有惊人的毅力,就在牺牲前去北安省委开会的头天晚上,为了党内团结和同志们的互相帮助,中心县委几个同志一直开会到凌晨四点,王肃才上路去北安。到孙吴不放心,往回写信还提到这些事情。这足以说明他对党内团结的关心重视,对同志的爱护。据时任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主任的李冷斋回忆:“我们在一起工作,由于最初互相不了解,王肃向上级写报告,反映我工作不积极、遇事不表态的缺点。让我看,并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说没意见,你应该反映,但是经过一段对敌斗争和日常工作的考验。他对我说,他的看法错了,他要重新报告纠正。我说没有必要,一个人的好坏客观存在,纠正它是那样,不纠正它亦是那样。说老实话,当时我对他的做法,还是有看法的。后来被他那种难得的坦率所感动。我对他这种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钦佩的,我认为这是对党负责的态度。”据其爱人马景明同志回忆:“王肃积极团结同志一道工作,充分发挥每个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他们到黑河工作的干部全国各地都有,有的来自晋察冀,有的来自鲁豫皖,但他对大家的工作都安排得很好,发挥每名同志的特长和才干,所以工作能很快地打开局面。”1946年4月王肃邀请库玛尔路协领公署协领于多三来黑河商议鄂伦春族问题,事办完后,王肃同志亲自写信给于多三准备派车送他。于老先生看到王肃司令员亲笔写给他的信,心里十分感激,深感王肃司令员这位共产党人确实是为人民群众办事的,言行一致。第二天,于老先生乘汽车顺利地回到了瑷珲城。信的内容如下:“于老先生钧鉴:今天汽车实在没时间,明天一定送您老先生回瑷珲,请原谅是盼。”这也展示了王肃同志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真诚待人的一面。
王肃同志艰苦朴素、无私奉公。王肃同志不仅关心群众生活,而且与战士同甘共苦,吃穿用跟干部战士接近,从未搞特殊化。自己虽然身患肺病,但却将群众给他的鸡蛋、水果等营养品分给负伤的战士。据其爱人马景明同志回忆:“王肃非常能吃苦,他身体不好,有肺病,牙也不好,但同样和大家一起吃高粱米饭。有一次,当地一位会长来看王肃,走后,才发现他送来了一块八尺的缎面布,王肃知道后就批评我。我说,你们在那里谈话,我也不知道。”王肃同志牺牲后,同志们不忍心让他穿血衣入殓,派人到他住处去找衣服,找出的仅是破衬裤一条,黄军被一床,别的什么衣物也没有。见此情景,战友们纷纷落泪。安葬前,同志们用面袋子为他改制一套军装。据其爱人马景明同志回忆:“王肃同志除了和我个人感情之外,他没有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但觉得这个青年人很可惜,那年才32岁。他的遗物,我走时全部交给龙江军区了,有一个望远镜,一个皮包。”王肃同志走了,走的是那样的清贫。作为黑河地区第一任地委书记、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没留下什么遗物,却把他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对党无限忠诚、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高风亮节留给黑河人民。据其爱人马景明同志回忆:1946年的11月与1947年的6月,原龙江省委在北安召开的县委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两次扩大干部会议上(我在省委工作,均出席),时任龙江省委书记王鹤寿同志作的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王肃的名字。他首先赞扬了王肃坚决拥护省委决定“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顾全大局的精神,又表彰了王肃开创黑河革命根据地的功绩,以及王肃在工作中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为祖国为人民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在这两次会议上,主持人请与会的全体同志起立,对王肃不幸壮烈牺牲进行默哀悼念。王肃同志的殉难对我打击最大,是我一生革命征途中最大的不幸。虽然我已有了新的归宿,又建立了新的家庭,可是每逢忆起王肃的遇难,悲痛之情难以抑制,我和黑河人民一样永远怀念他、敬仰他。
王肃虽然离开我们已经70周年了,但黑河人民从来就没有忘记他。为了永远纪念王肃同志,1947年6月为纪念王肃牺牲一周年,将原黑河海兰剧场改称为王肃剧场,后改为王肃电影院。1949年将王肃同志任司令员时的人民自治军司令部所在的大兴街改为王肃街。1950年将王肃烈士殉难地附近的一座公路桥命名为王肃桥。1981年将原人民公园正式命名为王肃公园。2010年6月在王肃烈士牺牲64周年纪念日前夕,将黑河小学命名为王肃小学,并由王肃的侄子王魁汉出资2万元在黑河小学设立了“王肃奖励基金”,每年对优秀的师生进行奖励。黑河小学将每年的6月12日定为“感恩节”,以此来教育学生感恩革命先辈。
王肃同志为黑河的解放事业血洒边疆,捐躯沃土,英雄虽去,但精神永存!铭记历史是为了缅怀英烈,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是为了汲取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发挥其所蕴涵的力量,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断取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以告慰那些牺牲的前辈和英烈们。

坐落在王肃公园里的王肃同志塑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