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首催人奋进、雄壮激昂的歌曲,吹响了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号角,激励起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斗志!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侵略者,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以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顽强信念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数以万计的华夏儿女用血与泪浇灌了那段历史,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抗战精神,壮丽的山河上萦回着抗战英魂。如今,王肃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年了,但他作为黑河解放事业的开辟者和革命先驱,黑河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王肃同志不畏艰苦,奋勇直前。据其爱人马景明同志回忆:“王肃同志当时是晋察冀的一个团政委,他完全可以不来东北,但他想到的是全国解放,而没有考虑自己。我们到沈阳后,就有许多同志要留下来,认为大城市条件好。不久,上级决定我们继续前进往北走,王肃同志听了之后毫无怨言。”当时黑龙江省工委领导征求王肃意见,他再三表示要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当组织决定派他到黑河地区任中心县工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时,有些同志跟他开玩笑说: “你成一个光杆司令了”,他风趣地说:“现在光杆,等我们把群众发动起来之后,我就不是光杆了。”他对黑河未来的工作满怀信心。当时有的同志说,那里地处边境,天气寒冷,条件一定很艰苦。王肃却坚定地表示:“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我们就能生活下去,并全力完成好上级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他牢记“发动群众,培养干部,建立人民武装……把工作开展起来”的省委领导嘱托,决心迎着困难前进,承担起了开辟黑河解放区的艰巨任务。
王肃同志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工作信念,能够准确地判断当时的形势,对党的政策理解得也很深刻。到黑河后,他首先分析了当时面临的复杂形势,他说:“这里的条件并不好,但有利条件是:这里离苏联很近,我还会俄语,便于工作。”在当时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省各地都需要干部和武器,而且王肃也知道上级一次给黑龙江省500名干部和一批枪支,可是省委给黑河只有5名干部和几支枪。许多同志想不通,觉得黑河地处偏僻,情况复杂,无人无枪,工作很难开展,省里为什么不照顾呢?王肃同志就给大家做工作,他说:“省委决定先南后北,把主要力量放到南面,这是革命的大局,我坚决拥护省委这个决定。如果我们站不住,就到山上打游击,再不行,我们可以过江去坚持工作的,我们只有坚决拥护这个决定。”
王肃首批到达黑河后,不顾自己衣着单薄、肺病复发的窘状,每天迎着刺骨的寒风,踩着半尺厚的大雪,奔走于街头巷尾、工厂学校,有时他自己早出晚归,同志们担心他的安全,他却鼓舞大家说:“共产党人不惧危险,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站在人民一边,就没有什么危险能吓倒我们。”为了革命工作,王肃同志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据时任黑河地区人民自治军警卫连长的何学东回忆:“一九四六年五月下旬,省委通知王肃去开会,由于当时土匪活动频繁,黑河党组织决定从我们警卫连中选派一个政治素质好、战斗力强的排护送他。我想多派些人,他不同意,连说:‘不用去,没有事,去一个班就可以了’。他是怕浪费兵力啊!”
在北安省委会议结束后,他听说省委要派廖中符同志带队开赴黑河剿匪,为了配合剿匪,王肃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想尽快返回黑河。他们一行从孙吴出发就遭遇了敌人,且车辆被打坏了,只好又返回孙吴,由孙吴绕道桦树林子返回黑河,可是没走多远又遇到了敌人的骑兵。当时省委领导王堃骋得到消息后,决定孙吴派一个连护送其返黑,但到西岗子时,王肃同志考虑到孙吴空虚,担心土匪袭击孙吴,让护送他的部队返回,而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只带一个警卫班返回黑河。据原黑河地委书记岳林同志回忆:“他当时在电话中告诉王肃不要从山道回黑河,因情况不明,让他从瑷珲沿江边返回黑河,这样比较安全些。”但王肃只想到工作,想尽快返回黑河,传达贯彻省委会议精神,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在松树沟就遇到了敌人,由于当时敌人的埋伏线很长,没能突出包围,被迫退到一间房子里。他想的是党的机密文件,便和警卫员首先把文件烧掉。当时土匪已经把房子烧着了,大火烧近身边,他对警卫员说:“我们不能等着死,要冲出去。”就在往外冲的一刹那,他却中弹壮烈牺牲了。

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保存的王肃烈士遗留的打着补丁的衬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