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中,绝大多数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能从节俭角度出发,在把公事办好的同时,尽量减少开支,为国家和社会节约财用。然而,也有少部分同志在公务活动中,追求“高大上”,不怕“花钱多”,喜欢“讲排场”,不切实际花公家的钱,无形中浪费了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此种现象,应当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也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应有品德。我们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成长壮大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始终处于白色包围之中,历经敌人围剿、长征、日寇入侵等严峻考验,物质上始终处于贫乏状态;和平建设时期,我国仍然是一个物质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党始终把勤俭节约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引领人民群众不断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分析少数党员干部勤俭节约意识淡化、花公家钱大手大脚的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盲目攀比心理所致。有的同志办公事、上项目不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往往喜欢与发达省份和地区比,认为人家有的,我们也该有,结果事情办完了,支出却很大。二是错误政绩观影响。有的同志干工作不是把眼光放在基层,而是盯着上面,看领导喜好什么就干什么,热衷于搞一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结果声势很大,支出很大,基层群众却不满意。三是私心杂念作怪。个别同志在办公事过程中,私欲膨胀,有的甚至以身试法,他们面对各种所谓的“好处”时,往往成了“俘虏”,于是对公务活动的成本漠不关心,有的甚至与各种违法商人沆瀣一气,获取不义之财。
因此,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勤俭节约意识,培育勤俭节约作风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通过理论辅导、言传身教、讲好传统故事等方法,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勤俭节约对国家、单位和个人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深刻认识铺张浪费、奢靡办公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摒弃盲目攀比、好大喜功的错误观念,自觉树立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二是要领导干部带头。各级领导干部,要常怀“忧党、忧国、忧民”之心,切实把勤俭节约的口号落实到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带头反对各种浪费行为和奢靡之风,树立勤俭朴素的良好形象。同时,要高度警惕部属和下级各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对于那些门面工程,超过本地区、本部门财力负担的公务事项要坚决制止,对相关人员要提出批评教育,努力营造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三是要严格按规办事。党和国家对各种公务活动都有严格的制度和财务规定,少数同志喜欢“高大上”,办事“超规格”,实际上就是触碰了党纪国法的底线,对此,各级纪检监察和财务部门要严格监督、严格把关、严格执规,坚决不让那些超出财力负担的事项通过,坚决不让那些超出规定范围的票据审过,长此以往,勤俭节约的好风气就会逐渐盛行,成为绝对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