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的黑龙江公园岸边,绿树丛中有一种白里透着紫花朵的丁香树,远远地散发着一股股清香,沁人心脾,给人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感。树木是人类的好伙伴,丁香树更是我们黑土地人的骄傲,因为紫丁香被黑龙江省人大立法确定为黑龙江省省花。
抚今追昔,黑河市区内的机关干部、企业职工、青年学生以及居民群众,自解放后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每年在春季造林期间,都要到江岸边植树,树种是单一的大杨树。树木的成活率非常高,几乎100%,但是,保存率非常低。年年栽树,年年无树,关键是保护的问题。那时,寒冬降临,市区内的积雪和垃圾全部运至江岸边,这些运输车辆对小树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1955年春,林业部门在组织广大群众进行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吸取了历年的经验教训。在植树造林结束后,林业部门在制材厂选购了一些板条及草绳等,在小树周围扎起保护架,同时,抽调6名林业职工,佩戴护林员袖标,分工把守沿江路口,看护了两个冬天,小幼树终于生存下来。现今,在黑龙江公园中残存的60多年的老杨树还有近百株。
上世纪60年代初,黑河地委书记处书记胡绍中是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工作,是位“植树迷”。那时,他就提过“绿化生态”建设问题。他到各市、县、乡和机关、学校都要问及植树造林问题,因此,全地区各市、县、乡领导和一些群众都知道地委有位造林书记。有一次,胡绍中在一位县委书记陪同下,检查该县居民房舍的建筑时,看到一片片红砖房拔地而起非常高兴。但是他对这位县委书记提出:“房子盖得很好,但是缺点东西,你看缺点什么呢?”这位县委书记苦想了一下,终未想出缺什么。胡书记说:“绿树丛中一点红(砖房)嘛。”这时,县委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缺的是绿化。
1962年春,胡绍中在检查黑龙江岸之后,提出要栽一些冬季能看到的常绿松树,于是亲自规划,亲自动员车辆和人员,到卡伦山等地挖掘比较大的樟子松、鱼鳞松,有的大松树大货车只能装两棵,个别大一些的只能装一棵。那时,用了20多天的时间栽上80多棵。江岸常年绿起来了。到了第二年春天,胡绍中又提出:不仅要常年绿起来,还要有花树和花香。林业部门派人立即去哈市森林植物园和哈市苗圃,分别购置了黄槐、小桃红、紫丁香等花树栽到黑龙江岸边。此后,在传承的接力中,地(市)、县(区)领导的关心、重视以及市区园林部门的积极努力,使黑龙江岸边和市区内的绿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黑龙江公园全面建成后,黑河的绿色崛起、人居和谐、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得以践行。

缩放的紫丁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