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指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即某方面的高手。撕纸,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名词,而是一项艺术。它是一种类似剪纸但和剪纸不同的平面镂空艺术,是一种完全用自己手来跟纸张交流的艺术。
撕纸、达人,词汇碰撞,民间艺术家形象呼之欲出。在嫩江,就有这样一位民间艺术家——盖春学,被认证省民间艺术家身份时,便惊四座、扬四方,撕纸、剪纸,在她灵巧的手指创作下,活灵活现,绽放艺术风采。
儿时向往颜色留存
当记者见到这位民间艺术家时,家里书桌前忙活收拾纸张的盖春学,看起来要比73岁的年龄更显年轻,谈起纸张创作带给她的乐趣,兴致高涨。
儿时接触、一生追求,概括1943年生人的她,再适合不过。家里有个手巧的奶奶和妈妈,有着刺绣、剪纸的传统继承:“祖籍山东,据说家里出过绣娘。”儿时的启蒙老师自然也是奶奶和妈妈。孩子多、条件差的家庭成长环境,并没影响盖春学自己寻找乐趣。逢年过节家里贴对联,红色的纸张,是那个年代不多见的纸张,只有到过年时,家里才会拿来做剪纸。夏季田间干活时,随处可见的绿叶红花,凭着想象就可手撕图形,从简单造型到形似韵味,一点一点地改变,是那个年代她与小伙伴们玩耍的乐趣。尤其是窗花,盖春学拿出一个用辣椒做的窗花剪纸告诉记者,这就是小时候家里剪窗花用的材料,辣椒剪完粘在白纸上,贴在窗户晒干就成红色,“过去家里的窗户都是纸糊的,用辣椒做窗花,材料好找。”
儿时的回忆,对这位民间艺术家影响很大,带颜色、能剪纸的东西太少了,想办法要让剪纸有颜色,例如黑色,就把剪出来的纸贴在墙上、被油灯熏黑。纵使颜色如此匮乏,回忆起来,仍是鲜艳色彩的图像。
偶展才艺知传承美
在嫩江生活,也是一段闯关东历程。盖春学幼年随父辈从山东到东北,吉林长大,成年后再到嫩江。身世坎坷的她,从未放弃撕纸、剪纸的手艺,心情好要剪纸、心情不好要剪纸,打发时间也要剪纸,就这样,撕纸、剪纸伴随着她从小到大、从少年到老年。
定居嫩江后,街坊邻居很快发现她的心灵手巧和热心肠,帮别人写对联、做裁剪、织毛衣。2008年,一次偶然,盖春学去哈尔滨串亲戚,闲来无事,她用红纸剪纸、撕纸,做出来的图像就贴在了亲戚家里的空屋子墙上,跃动的猴子、跑跳的小狗生动形象。本是无意创作的作品,恰被亲戚家来串门的电视台记者看到,接下来上门录制、采访,盖春学在哈尔滨上了电视。知道的人多了,开始有懂艺术的人建议她去认证民间艺术家身份,撕纸、剪纸是民间艺术,至此,盖春学才刚刚知晓。
在认证身份时,工作人员要求她现场剪纸、撕纸,没多长时间,动态的图像就创作出来,在场的工作人员惊讶于她的才艺,表示动态的撕纸不易,不依靠图像,凭借手感和想象创作更不易,并建议她参加比赛。在他们的帮助下,她把作品邮寄到甘肃省永定县中国文化促进会举办的西风烈中国剪纸大赛并获铜奖,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评为传承奖。第一次参赛,就得到肯定,盖春学很开心。她笑着说,当时电话通知得奖,家人告诉她,她不信,怕是骗子骗钱。经过参赛,她对自己坚持的撕纸、剪纸手艺更加珍惜。
重拾记忆秉艺术真
获过奖、认证过,民间艺术家的身份渐渐得到大家的熟悉与了解。对于盖春学来说,这样就挺好,知足,民间艺术的继承不是为了名利,是出自真心去喜欢、热爱这门手艺。
一把剪刀、一双手、若干纸张,这就是家中盖春学坐在书桌前的常态。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纸张都是宝,剪出来的花、觉得花也绽放,剪出来的人、觉得人也在微笑。
“现在物质生活好了,想单纯追求下民间艺术。我总是想起小时候接触到的一些事物,比如说用鱼皮做的衣服、用花草汁染布画画、易拉罐造型、陶艺、编草鞋等,真的很想把这些记忆在自己有生之年,还原出来,要做的事很多,每天都是充实的。”盖春学说起她对生活、对现在创作的想法,就像她为社区秧歌队写的快板词“老有所养都快乐,天天快乐似晚霞”一样,她认为年轻也好、老了也罢,不能白活。
来自民间、奉献民间,盖春学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撕纸、剪纸艺术让更多人喜欢,她也多次、多种场合表示可以为喜欢民间艺术的人无偿教授,只为民间艺术能够得到传承、传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