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领导干部的水平高低,并不是看你是否仪表堂堂、威风凛凛、善装“持重”,而是看你是否严以律己,恪守自重,为发展献智,替群众说话,同百姓分忧,给地方造福。
史上魏其侯窦婴虽有宰相之才,却被汉景帝刘启以“魏其者,沾沾自喜耳,难以为相持重”相拒之。宋明帝曾感叹:“褚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竟把走路慢腾腾也可视作授重权、委相位的“标配”,简直荒唐至极。
培根说过,“自重是第二信仰,是约束万恶之源”。朗费罗有言,“自重—人格天平上的砝码,质地越纯,价值越重”。党员干部来自于人民,理当自觉与人民打成一片,情同鱼水,严以律己,摈弃“持重”,恪守自重。然而,时下有些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却不那么检点自重,好像不摆点“持重”的谱儿,就有失“体统”、矮化身份。其矫揉造作之态,有时一点也不逊色于旧官场的那套通行做派。
比如,有的人在当领导干部之前,尚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一旦当了什么“书记”什么“长”,就判若两人了,说话要么哼哼哈哈,“这个”“那个”,强打官腔,要么故意慢言缓语,走腔变调拉长音,讨论问题“竟同木偶”,以示老成稳重。
有的人甚至连姿势作态也大有讲究,不是背手踱步、眯目靠椅、佯装沉思,就是两手掐腰、锁眉瞪眼、张口训人。这些人到了基层,更是挺胸叠肚,指手画脚,让下面莫衷一是。
有的人身处中层职位时,自己经常动动手、跑跑“龙套”倒没什么,官职一升,便翘起了尾巴,淡忘了自重,出必有人拎包开车门,派头十足,即便在公众场合讲个三言片语,也要事先差人捉刀。本来独自可去调研的课题,却偏要拉上秘书乃至凑个车队,且越往下走人马越多,犹如“滚雪球”,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有的人胸无点墨,眼高手低,有肩不挑担,有职不尽责,问题矛盾成了堆熟视无睹,群众呼声嗷嗷叫充耳不闻,得偷闲时且偷闲,甘为“养相体”。成天一身名牌,头发油光,皮鞋锃亮,看似颇有风度,可群众非但不买账,还送其一个“花花公子”的雅号。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谁自重,谁就得到尊重。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讲究一点礼仪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决不能把自己与什么风度、派头之类纠结在一起。看一个领导干部的水平高低、有无担当,并不是看你仪表堂堂、威风凛凛、善装“持重”、会摆架子,而是看你是否严以律己,恪守自重,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发展献智,替群众说话,同百姓分忧,给地方造福,即便你浑身上下再“土气”,群众也会举双手赞成。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