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6月12日是王肃同志牺牲70周年。为深切缅怀这位开辟黑河解放区的先烈,黑河市档案局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真实地记录了王肃在黑河工作、战斗的峥嵘岁月,直至为黑河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本版将陆续刊发王肃同志的事迹,通过这些历史记忆,来纪念黑河的革命先驱——王肃。
王肃同志1945年11月中旬奉命首批来到黑河开展工作,任黑河地区中心县工作委员会书记、黑河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946年6月12日,王肃同志在参加省委会议返回途中,遭遇土匪袭击,英勇牺牲,年仅32岁。王肃同志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下,舍生忘死,艰苦工作,发动群众,组建武装,组织领导完成了黑河地方建党、建政、建军的艰巨任务,为黑河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黑河人民的骄傲,他的光辉形象和革命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黑河边陲这块美丽富饶的沃土上……
勤奋好学满腔热血
王肃,原名王玉纯,1914年 4月出生于奉天省新民县二区(今辽宁省新民市兴隆堡乡)金太牛录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王肃的父母略通文墨,知书达理。1921年,7岁的王肃入小学学习,因家境贫困,小学毕业后没能继续升入中学,在家劳动并夜读私塾。1930年春经其兄和父亲多方奔波,16岁的王肃进入新民师范学校(今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发奋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被迫辍学回到家乡。1932年春因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欺辱,随外祖母前往北平投奔舅父生活,后进入北平东北流亡中学高中班读书。王肃在东北中学读书期间,学习勤奋,关心政治,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军事训练。他十分关心时局的发展,时常参加一些社会进步活动,经常给报刊撰稿,揭露国民党的卖国罪行。他撰写的《为收复东北而刻苦学习》一文,强烈地表达其抗日救国的决心和热情。 1934年7月在大哥王玉伦的资助下,王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东北大学法学院边疆政治系俄文组,在东北大学学习期间,他满腔热情,刻苦学习,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935年,王肃参加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抗日爱国运动。1936年10月他加入进步青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了京津东北大学学生南下请愿团,沿平汉线到良乡、涿县、安治、固安、保定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中。
弃学投戎奋勇杀敌
1937年9月,王肃与几名进步青年毅然放弃学业,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山西省五台县苏子坡南茹村找到八路军,参加了八路军十八集团军随营学校政治训练班,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河北省阜平县敌后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工作。同年11月经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长兼阜平县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王平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改名为王肃。他先后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十大队三营政治教导员、三分区政治宣传科长、三分区二团政治处主任。他经常深入连队了解情况,协助领导起草文件,为报刊撰写稿件。1943年,王肃任第三分区第二团政委,他率领全团指战员在阜平、曲阳、完县、唐县、定县等地坚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每到一地,他不顾疲劳,首先到连队驻地了解战士吃、住和伤病情况。组织上分配给他的马匹,他经常让给有病的同志骑或给部队驮东西。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他组织部队搞生产自救,带领干部战士种地、纺线,农忙季节还带领部队帮助驻地群众开展生产,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他带领二团指战员参加了反“扫荡”斗争,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在敌人拉网式“扫荡”中寻找战机,奋勇杀敌,受到了军分区司令部的嘉奖。
1943年底,组织上为进一步培养他,派他到中共晋察冀分局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后期他调到党校教研组工作,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 7月,王肃在晋察冀分局党校工作时,经王平同志介绍,认识了从四分区来党校学习的马景明同志。他们相互帮助,志同道合,成为革命的伴侣。(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