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报业发展的历史始于1911年年末,仅迟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地,是黑龙江流域通过兴办报纸“开通民智风化”较早的区域。据各类文献记载,从1911年年末到1946年8月1日《黑河报》创刊,期间的近35年当中,黑河区域内先后创办发行过民办、官办、党派办报刊有十多种。
一、《黑河白话醒时日报》
1911年12月27日(宣统三年农历冬月初八),黑河府出版发行了最早的民办报纸《黑河白话醒时日报》,地址在黑河府南大街12号,也就是现在的文化街。
《黑河白话醒时日报》以“报告商情,开通民智,策励社会,增人民之知识,启文明之进行”为办报宗旨。报纸内容与体例有白话论说、白话演说、各地新闻、本埠新闻、商务记事、自治记事、外交记事、小说、杂丛、笑林、东涂西抹等。1918年(民国七年)在爱辉城青阳街设立分社,1918年9月10日(民国七年九月十日)第一次出版,主要是在爱辉城发行。黑河府、爱辉城的《黑河白话醒时日报》停刊时间不详。
二、《瑷黑公报》
《瑷黑公报》创办人周天麟,字祉民,别署亚伯,哈尔滨人,曾任珲春副统衙门“学习文案”,晋升五常荒务委员,后又供职于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1911年辞官进入报界,任上海《新闻报》驻东三省主任记者。辛亥革命爆发,担任同盟会黑龙江省支部副会长,参加了齐齐哈尔武装起义反清。起义失败周天麟流亡俄罗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周天麟回国途经黑河时,深感“江省地处极边,民务之蔽锢,边务之棘手,实业之废弛,侨民之苦难等,种种怵目惊心之事亟待改变。”经友人挽留,周天麟在黑河参与组建黑河同盟会,并担任负责人;同时,主持创办了《瑷黑公报》。《瑷黑公报》创办仅3个月,报社就因遭遇火灾烧毁,报纸停刊。
三、《边声报》
1913年(民国二年)4月,周天麟以国民党人的身份重返黑河组建国民党黑河分部。4月27日①,以黑河维新报社名义创办出版了册式周刊《边声报》第一期。周天麟出任《边声报》总编辑兼发行人,社址在黑河府迎恩路南头。
《边声报》在简章中标明,“本报以监督政府,代表舆论,巩固共和,筹卫边徼,开通民智,发展民生为宗旨。”“本报以资料丰富,消息灵通,议论纯厚,不挟私见为唯一之特色。”“本报每星期出版一册,其内容如下:一、社论;二、时评;三、命令;四、事件;五、译丛;六、电报;七、国内大事纪;八、边务大事;九、世界大事纪;十、本埠新闻;十一、政党消息;十二、丛录。”“本埠派送全年七元,半年三元八角,每月七角,每册二角。代销均按八折,外埠邮费另加。”
因办报经费较困难,再加上当年的七、八两月连遭事端,7月底,报社被税务局巡差捣毁②;8月27日,黑河观察使张寿增奉命解散国民党黑河分部,周天麟出走齐齐哈尔,《边声报》停刊。
四、《黑河日报》
1920年10月1日(民国九年十月一日)创刊,是黑河道尹公署机关报,是黑河地方上最早的官办报纸。《黑河日报》四开二版,隔日刊,每月15期。
五、《黑河民报》
1932年7月(伪满大同元年,即民国二十一年七月),由社会名流创办的民办报纸,四开四版,日刊。《黑河民报》社址在大黑河市大兴街,即现黑河市王肃街。报纸先后由位于黑河南大街,现黑河市文化街的黑河鼎新书局和肇兴书局承印。
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民国三十年),伪满洲国在黑河设立“康德新闻社黑河省支社”。1942年,伪满洲国黑河省政府对新闻机构实行整顿,《黑河民报》停办。《黑河民报》停刊的具体日期不详,按照推理应该是在1942年10月1日《黑河新报》正式出版前。
六、《黑河新报》
1942年10月1日(伪满康德九年,即民国三十一年),按照日本侵略者“一省一报”的规定,由伪满洲国设在黑河的“康德新闻社黑河省支社”发行《黑河新报》。《黑河新报》是先期伪满洲国黑河省公署机关报。报社电话654;发行所址大黑河市兴隆街40号,即今黑河市海兰街。伪满洲国都新京(长春)的康德新闻社也负责发行《黑河新报》,发行范围是伪满洲国全国。
七、《康德新闻》(黑河版)
伪满洲国时期,要求“汉文报纸全国一报”,各省的报纸一律冠名《康德新闻》,只在报头下标注省名,以示区别。1944年7月(伪满康德十一年)“康德新闻社黑河支社”出版发行《康德新闻》(黑河版),四开四版,日刊。《康德新闻》(黑河版)取代了《黑河新报》,仍属伪满洲国黑河省公署机关报。报纸以刊发伪满新京(长春)康德新闻社发布的电讯稿为主。社址在大黑河市兴隆街2号,今黑河市海兰街博物馆东侧,原黑河体训班的位置。1945年8月苏联红军占领了黑河,《康德新闻》(黑河版)停刊。
八、《真理报》
1945年10月至11月(民国三十三年),由原康德新闻社黑河支社职员、国民党员刘希珍(又名刘大卫)在大黑河市“向治安维持会借款三千元,以作经营资金”,接收了原伪满康德新闻社黑河支社的一台由日本近泽洋行制造的“平板八页印刷机”及其他器材,创办了《真理报》。《真理报》隶属中国国民党瑷珲县党部,报社里的国民党员归属国民党瑷珲县党部第五分部。
《真理报》社址大黑河市大兴街,原黑河喇嘛台道东青砖楼,现黑河市王肃街路北,黑河工人文化宫东北面广场处。据《黑河地区志》记述,“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瑷珲县党部成立的当天,……举行了游行庆祝……晚上,还举行了灯会。同时,散发了……《真理报》”③。
《真理报》八开一版,只出报三期。“后因报馆房舍被苏联红军占用,遂至无法进行。而刘君亦将报馆事务放弃他往”,报纸停刊,报社解体,持续时间一个月左右。据曾经为《真理报》拣字、排版的王全泰口述,当时真理报社接收的伪满“康德新闻社黑河支社”的印刷机等设备还未来得及安装使用。随后就出现了“印刷机一架,亦因前借款三千元之关系,而落于中兴书局之手”的情况。
九、孟楫吾欲复兴黑河报馆
1946年4月22日(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黑河商人孟楫吾呈请瑷珲县政府“拟主持复兴黑河报馆”。孟楫吾述称:“民过去侧身报界,经营贩卖业务多年,即光复之前黑河地区报纸贩卖,均由民办理。故民仍欲办理报馆事务”。孟楫吾提出,对“落于中兴书局之手”的伪满“康德新闻社黑河支社”的印刷机等设备“深希政府能予以援助收回,或政府能予以一部(分)补助,以便开始进行”。
4月24日,时任瑷珲县县长萧敬若对孟楫吾复兴黑河报馆呈请的批复是:“黑河报馆之印刷机件,均系官产。故印刷机暂由中兴书局保存……孟楫吾欲办报纸,可以自由。但需将办理办法、组织等呈报政府批准。”
同年7月初,中共黑河地区中心县工委开始筹办《黑河报》,孟楫吾的复兴黑河报馆计划无果而终。
十、其他报刊情况
据《黑河地区志》、《爱辉县志》记载,“1920年(民国九年)在黑河阳春里④有远东报馆分馆一处;在黑河兴隆街(现黑河市海兰街)有泰东日报馆一处”。这两家报馆没有留下什么资料,具体情况难以考证。
1931年11月,黑龙江省代理省主席兼军事指挥马占山发动江桥抗战期间,中共党员姚挺枢、李裕昌“从北京和济南来到黑河……积极串联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流亡到黑河的青年学生,出版了《民族日报》,宣传抗日救国,及时报道了江桥抗战的胜利消息。这份油印小报,出版时间不长,但当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⑤”
伪满时期,1934年6月创办的日文版《北安日报》、1942年创办的《北安新报》和1945年5月创办的《康德新闻》(北安版),也都在现在的黑河市版图内。
另外,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瑷珲县党部成立以后,随即组建了三民主义青年团,在黑河初级中学首批发展了12人加入了三民主义青年团,出版了团报《呐喊》。《呐喊》的具体情况不详。
据中共黑河地委宣传部1956年1月4日印发的《一九五六年工作计划大纲(草稿)》中列出的一项工作任务:“协助瑷珲县办县委机关报的准备工作”;《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二年工作计划大纲(草稿)》的规划:“一九五八年前,每县都能正式出版一份县报”。
1958年下半年起,黑河专署辖区的逊克、呼玛、嘉荫三县创办了各自的县委机关报;1960年北安市(县)划归黑河专署管辖,原创刊于1958年的《北安日报》复刊。这批由中共县(市)级地方党委主办的机关报,在1959年、1962年陆续停刊。
注释: ①“27日”是据黑河地区志的记述,省志的记述是4月17日。②据《黑河地区志》975页。③《黑河地区志》第二十五篇606页。④位于黑河王肃电影院西侧的巷道,北起四道街,也叫南大街(现在的文化街),南至六道街(现在的兴安街)。⑤据《爱辉县志》1986年版,411页,及《东北沦陷时期的黑河报业》,作者:刘进才,刊于《黑河学刊》2000年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