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百姓念活“幸福经”
——逊克县车陆乡车陆村焕发别样光彩
逊克县车陆乡车陆村曾是个老典型,早在2012年就率先成为省级文明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这个村保持着年年都有新内容、一年一个新台阶的发展态势,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民生等方面不断呈现新变化:实现全县首个农村文化大院,率先实现较高的人均收入,在全省设立首家村级养老试点……车陆村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养老模式开创全省先河
市场经济条件下,车陆村和许多农村一样,大多数青年选择外出务工创业,村里老龄化加速形成,空巢老人的土地更是撂了荒。 2013年年初,村两委班子统一了认识:只要打开“养老难”这个结,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就能进一步解开。
他们认为当前多数农村养老院采取的经营模式并不适合车陆村,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老人“带地入院”。经过与有关部门请示,并向社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党支部会议集体研究,村里拿出了一份《车陆村“幸福大院”入住托养合同书》。合同中规定,由院方、入住者及其监护人三方签订,以本村人均土地面积为标准,入住者每人带地1.2公顷入院托养;村两委引进种地大户,按照市场价格将土地统一竞价发包,所得承包费缴纳养老费,实行多退少补;土地数量不足或土地发包所得资金不足者,由监护人补齐。说干就干,在争取省里资金220万元的基础上,县政府又出资100万元,短短的一年,占地面积960平方米的“幸福大院”三层楼拔地而起,2015年3月末,所有室内装修及室内设备购置工作完毕,可容纳48人入住,并设有活动室和餐厅各一处,成为集住宿、文化、娱乐为一身的农村养老集中场所。
到目前,幸福大院已有25位老年人正式签约入院,占全村现有老年人的近三分之一。此举将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结合到了一起,在全省开了先河。
绿色水稻种植成为阳光产业
在“带地入院”的助推下,全村土地流转打开了全新的局面,2015年,车陆村实现整村土地流转。与此同时,家有老人的农村壮劳力没有了后顾之忧,村民们决心要为致富创收大干一场。
两年间,车陆村在乡党委的发展规划下迎来了一系列发展契机。黑土地、山泉水、农家肥,“绿色水稻”走进车陆村。村长王占华把自家土地变成水稻实验田,无偿为村民提供水稻生产的技术指导,还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农药、化肥。经过多次跑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最终在逊克县“发展水稻种植”的政策激励下,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流转形式入股,采取现代合作社经营模式,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一改以往农户分散的传统种植方式。 2014年,合作社种植的水稻每公顷产量达到1.8万斤,每公顷纯收入达2万元。合作社纯收入84万元,农户人均收入达到7万元之多。2015年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品牌。
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
2014年,车陆村成功引进万丰粮油有限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日处理玉米1000吨、仓储10万吨的烘干塔一座;申请政策资金60万元,建成车陆山泉水稻加工厂一座。通过引进建成龙头企业,发挥支部中介作用,形成了“公司+农户”、“工厂+合作社”等多种经营模式,不仅减少了农民在玉米、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了玉米每斤1分钱的收购价格,还可直接从加工、流通环节获利,更带动了20余名脱产农民再就业;成立丰产养蜂合作社,蜂蜜产品经过QS认证远销香港;用山泉水、农家肥灌溉种植,配套建有育苗大棚,稻米加工厂,县直营店,完成商标注册和QS认证,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带动了全乡水稻生产较快发展。自此,车陆村率先迈进了现代农业的阵营。 2014年,车陆村人均纯收入照2013年翻了一番,达到了16463元,比全县平均水平还高出5000多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