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王久义把自己生产的200多斤“王老三”干豆腐送到黑河口岸。如今,王久义生产的干豆腐走出国门,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也小有名气。
(一)
王久义是绥化人,初中文化,因在家排行老三,大家都称他——王老三,他做的干豆腐以“王老三”命名。凭借地道的手艺,诚实的信誉和执着,王老三干豆腐在边城黑河家喻户晓。不仅如此,地缘的优势,王久义还用一张薄薄的干豆腐敲开了俄罗斯市场的大门。
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做生意的中国人都愿意吃王久义做的干豆腐,每天跟他订货的人不少。慢慢的,俄罗斯人也喜欢吃他做的干豆腐,在布市经商的人或自己往俄罗斯带,或托朋友带。如今,俄罗斯布市人把他做的干豆腐叫王老三豆腐名片。
清晨,当大多数人还沉睡在梦乡的时候,王久义的豆腐坊成品间里,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发往全市大大小小市场的干豆腐逐一过秤、打包、登记出库,批量装车。清晨4点发往周边菜店,大小早市的干豆腐就开始送货了。6点第二次送货,发往各大菜市场及饭店,接着便是往整个市内经销点进行第三次送货。
王久义生产的每张干豆腐上都印有王老三的字样,经销人员说,黑河人都认王老三干豆腐,都认识这豆腐上的字。王老三干豆腐又薄、又细、又香。一叠干豆腐拿在手上一摔,会发出啪啪的响声,不断也不碎。就因为这响声,卖的人有了底气,买的人心里也有了底儿。
(二)
王久义做豆腐有20多年的历史了,在他的老家绥化市农村,父亲曾是当地有名的豆腐匠。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人口多土地少,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带着辍学在家的王久义开起了豆腐坊,王久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跟着父亲做豆腐,然后挑担推车,走街串巷地叫卖。因为王久义在哥几个当中最机灵,所以父亲对他格外的偏心,做豆腐讲究技术,讲究窍门儿,这其中的门道父亲只传授给了王久义一个人,从王久义16岁那年开始,父亲就手把手教他做豆腐的技术,卤水点豆腐,全凭经验和技术,卤水下多了豆腐硬,下少了捡不成个儿,每家豆腐坊都有一套秘不外传的手艺。在父亲的指点下,王久义的技术掌握得非常好。
天有不测风云,王久义18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王久义决定改行,做点省力的行当,他杀过猪、卖过肉,尝试做过其他生意,几年下来,年龄增长了,腰包却没有鼓起来。
1987年王久义经人介绍与杨忠芹喜结连理,朴实能干的爱人劝他别瞎折腾了,捡起家传手艺——做豆腐。有了爱人的鼓励,王老三豆腐坊重新开张。王久义负责做豆腐,杨忠芹负责卖豆腐,小两口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
1992年,国务院批准黑河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并赋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时间黑河成为淘金者的乐园,大批的外地人蜂拥黑河,寻找发财之路。王久义夫妇也来到黑河发展,在市郊开办了一家王老三豆腐坊。干豆腐特别好卖,每天生产900斤左右,都被抢购一空。
由于当时黑河被称为中俄边境贸易最繁荣的地方,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边贸生意,没有人愿意在豆腐坊做工,雇不到人手,没有办法提高生产量,王久义着急了,先后到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考察。第一次看见干豆腐自动化生产设备,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规模化生产,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精加工,王久义备受鼓舞。兴高采烈地回到黑河,制订了豆腐坊发展计划。 2003年,王久义再次去沈阳、长春、北京等地考察。这次考察,王久义决心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然而这一决定需要投入十几万元钱,不是小数目,王久义知道面临的风险有多大,但他更知道事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2005年,王久义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从辽宁朝阳引进了豆腐加工生产线,半个月后,王老三豆腐坊的生产设备正式投产。车间整洁,日产量从原来的900斤猛增到2000多斤,质量提高了,销售量也迅速上升了。
为了更好地推广自己的品牌,王久义决定给这干豆腐起个名字、印个印儿,朋友说干脆就印“王老三”得了。就这样,王老三这三个字被印在了干豆腐上。规模生产后,王老三干豆腐迅速占领了黑河及周边市场,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俄罗斯朋友在吃过王老三干豆腐之后,拍手叫好,他通过中国朋友找到王久义,希望他能够在俄罗斯办厂生产。2008年,王老三豆腐坊原址动迁,王久义又在河南屯盖起了新豆腐坊,占地2000多平方米,新增生产线一条,生产人员已经增至15人,日产干豆腐达5000多斤,市内销售网点60多家,大型酒店供应,周边市场供应均已形成规模。
对于未来,王久义有自己的畅想,干好老本行,念好豆腐经,进军俄罗斯市场。

王久义与妻子在生产线查看

王久义把生产线上生产的干豆腐进行排酸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