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的几种美到窒息的谎言里其中一则是“待我富贵荣华,许你十里桃花。”但在很多时候,十里桃花往往不及书上文字,因为书什么时候想看都可以看,而桃花只在三月才开,即使结秋桃,也不过多开了十数天。
尽管如此,书籍与桃花仍有许多相像的地方,比如都与物质无关。不管来赏花、来看书的人是亿万富豪,还是穷苦百姓,对它们来说,并无分别,没有分别心,便是桃花与书籍的相同之处。另一个相同点在于读书和看花一样,就算它们再好看,看得多了,看的人也会出现审美疲劳,除非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喜欢是一切兴趣的本源。
当然,人不同,对书的态度也有差异。有的人读书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缺不得安静、格调等元素,所以他们读书的所在大多选择在书房或者咖啡馆里,一盏幽阒的灯,一杯芳香四溢的茶,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而我则要简单很多,兴之所至,随时随地都能看。车上、飞机上,餐桌旁、沙发的一角;看电视看累了的时候,行走途中乏了的时候,甚至地里劳作休息的间歇,有一本书,不亚于极热的天气里奉上一杯冷饮,极寒的天气里送来一个热水袋。
细想来,这种对书的痴迷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或许是分不开的。
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桃花自是看得多了,春日里,漫山遍野数不胜数,随处可见桃花山、桃花岭,书却少得可怜,大多数时候看书靠借,偶尔买上一本不看够几十遍都觉得“亏了”,从繁体的《西游记》到简体的《三国演义》,三五十遍看下来,纸张摩挲得能透视人影,由此换来对书中内容的熟识。尤其是《三国演义》,熟读之下,只需别人念前一句,我能知道后一句讲的是什么,甚至能把原话背出来。如今,早已没了这般本事。
当然,书籍虽好,说不想要十里桃花那是骗人的,只是两相比较,我爱书更多一点。它不需要很多的钱,甚至不需要占很多地方,我们想看的时候就可以取来看。如是一本好书,百看不厌也是常有的。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某一刻忽然想看书了,但是发现喜欢的书没有随身携带,这种懊恼就跟中了500万大奖到期去领奖却发现彩票没有带,买到最后一张回家的票到了火车站却发现身份证忘了拿是一样的。
如今,桃花越来越少,书籍越来越多。但看花的人越来越多,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如此情形,令人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