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似乎毋庸拷问。
大江东去,历代贤哲名家留下无数精彩绝伦的箴言睿语: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前几年有句流传甚广的公益广告——知识改变命运。一定意义上,没有书籍对人类智慧结晶的承载和传播,当代的文明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还记得孩提时候抢看连环画的兴奋,书店巧遇竖排本《安娜·卡列尼娜》的惊喜,地摊上淘得《围城》的急切。
如果打开记忆的闸门,每个人都会涌动独特而难忘的闪回,那些积淀岁月里的买书、借书、看书乃至抄书的印记,历久弥新。
进入21世纪,电子阅读以其海量信息和便捷化越来越成为时尚,特别是成为年轻一代的选择。尽管有人说这是浅阅读或碎片化,但它的确能成为工作繁忙无暇大部头的候选。这些与时俱进的变化,无不显现人们对即时变化即时更新的知识爆炸年代的瞬时了解和精准把握。这也是新时代意义上的突破传统的阅读。
尽管如此,读书在电子时代仍然是难以替代。书籍的系统性、理论化,书籍的深刻思考、个性表达仍然是我们着迷痴心的所爱。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新锐的、理性的、生动的叙述,更是让人爱不释手,掩卷长思。
在阅读和如何阅读的时空里,生活中还有不少人忙碌于职场,斡旋于商场,满足于学生时代的积累,一年也难得静下心来读几本。这也的确是另一种存在。还有些人在消费观上出现踟蹰,吃穿用度上很舍得,图书等文化消费上却是吝啬。
还有人在时间的安排上重休闲娱乐,重社交人情,用在静心阅读、潜心思考上迷失自我。
一篇短文,似乎难以说透读书。笔者手头恰好有部书,其中有一段话不妨转录给读者:
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这些话,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