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下“硬功夫”创优“软环境”
——加快发展的“北安速度”系列报道之二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加速度。加快发展的希望和实践,需要优良环境的保障,需要优良环境的推力。北安市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坚持狠下“硬功夫”,努力为项目建设、产业发育创造有利条件,为投资创业者搭建纵横驰骋的舞台,形成了亲商、扶商、兴商的浓厚氛围。
打好政策组合拳产业项目“靠过来”
用地用电、财政税收、行政审批、环境容量……把为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发展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北安市委、市政府围绕这个“职责”出台政策组合拳,给出了红利,释放了动能。
北安市委、市政府在全省县(市、区)率先出台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若干意见》,同时又相继配套制定出台了《北安市优化经济发展服务环境工作考核办法》,《北安市进一步优化重点企业发展环境“四项制度”》,《北安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开放北安、法治北安、诚信北安、活力北安和服务北安,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机制活、商机多、回报高的发展环境。
一系列硬措施的实施是“北安速度”的坚实保障,产生的显著效应也在持续发力。产生了“洼地效应”,使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力要素不断汇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全市共引进项目71个,落实到位资金58亿元,象屿集团北安玉米深加工、新中新星光科技、多维集团宏维农业物产、福润稻谷综合深加工、佳汇肉制品加工、北安谷神生物科技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实施。产生了“连锁效应”,每一个投资者成为发展环境的宣传者,吸引和带动一片。2013年以来,通过来北安的投资者吸引和带动,引进大项目10余项,引进资金20余亿元。
项目建设引进落地、强力推进的背后,政务环境的优化功不可没。该市深入开展“正风纪、提效能、优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营造了优良的发展软环境。对行政审批大厅、便民服务大厅、各种收费大厅和服务窗口,以及行政执法部门开展经常性的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违纪行为和影响较大的案件进行责任追究。对78个窗口单位进行明察暗访40余次,对7个单位提出整改措施22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10个重点部门执法程序、处罚依据、罚没资金收缴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几年来,共查处受理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案件核实处理案件33起,其中免职2人,给予党政纪处分9人,辞退1人。
创优环境抓服务助推项目“跑起来”
“你带项目资金来,剩下的事情我来办。”这样的服务口号已经深入人心,让来北安投资兴业的客商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保障了项目加速推进。
“公司从签约到开工建设,只用了48天。”华海光伏发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强说。和徐强有着同样感慨的还有北安象屿金谷农产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郭晓旭:“公司项目去年5月8日奠基开工,9月20日前全部完成施工并投入生产运营。之所以能顺利快速地建设完成,得益于北安市为企业投资优化环境,为我们缩短工期开始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
为了改进和提升行政审批效率,缩短行政审批时限,更好地服务客商,北安市将项目审批程序由原来的26个环节整合为“五步审批”,项目审批时间缩减了37个工作日,取消了13项审批事项的收费。实行“四证合一”和“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制度,精简审批项目61项。推行“一站式服务”制度,(下转第二版)产业项目入驻手续2个工作日办结。在园区内实行了全程代办制、驻厂服务制、行政问责制,积极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高效率服务,推动项目审批提速、建设提速、发展提速。
为让服务更加贴心、优质、高效,去年,该市实行加工创税型企业《工程筹建许可证》、《投资大户身份卡》、《投资绿卡》和《交通绿卡》“一证三卡”服务制度。为29家企业发放《投资大户身份卡》、《投资绿卡》,为所属企业97台车辆发放《交通绿卡》。同时,建立完善联系和征求企业意见制度,在市属规模以上企业、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中设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发放《联系卡》,了解企业项目推进所遇难题,为项目落地建设扫清障碍。
北安市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大中型企业落地,畅通了重大项目推进的“快车道”。在省政府召开的项目推进会议上,象屿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北安的服务环境好、工作效率高,在其他地方半年跑完的审批在北安一周就办完,在这里创业发展我们信心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