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非常友好,在中国生活非常愉快,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埃及国家研究中心农业与生物技术专家福阿德·法兹·哈桑教授已累计在中国工作、生活了4年多,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在他的心目中,中国早已不是异域,而是他的第二故乡。
1992年从开罗大学毕业后,哈桑从军服役,1994年退伍,来到埃及国家研究中心当助理研究员,2007年晋升教授。成立于1956年的埃及国家研究中心是中东及北非地区最大的多学科研究机构,这里汇集了埃及70%的科学家。
哈桑在气候变化与绿色农业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经过埃及高教科研部层层选拔,他入围中国资助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2014年哈桑赴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是第一批赴华工作的埃及杰出青年科学家之一。
“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是“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框架下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科技部资助来自合作对象国4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以访问学者身份,到中国科研院所、大学或企业开展为期6个月或12个月的工作,以加强双方科研人员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合作对象国培养科研人员。据埃及高教科研部副部长安塞姆·卡米斯介绍,已有45名埃及青年科学家提出申请,18人如愿赴华工作。
谈起在中国的经历,哈桑说:“我要感谢中国老师给我提供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真诚的帮助。我在中国工作时的研究重点是绿色农业、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等三个领域,中国老师在这些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掌握许多最新的科研成果,他们的传道解惑使我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有了更新的认识。同时中国老师积极推荐我参加沙漠化防治、可持续农业、农业增产、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研讨会,介绍其相关领域的专家同我认识,让我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虽然参加‘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仅一年时间,但我完成了6篇高水平论文的写作,出版了两本专著,其中一本用阿英双语写作的书籍便是探讨阿中如何加强在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合作。没有中国资助就不会有这些成绩,所以我要特别感谢中国,感谢中国慷慨给予我的一切。”由于表现出色,在华工作期间,哈桑还被评为“赴华优秀青年科学家”。
哈桑对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了粮食自给表示由衷钦佩,“这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不仅粮食能够实现自足,一些农产品还出口到其他国家,在埃及等许多国家市场上都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农产品。我特别关注中国在粮食生产领域的科研成果,例如,我在中国注意到木薯在食品和能源领域的双重作用,我希望将这一品种引进到埃及,一方面能够缓解埃及粮食进口量过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木薯可以加工成燃料酒精,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现实应用中的中国经验,对于埃及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目前,埃中在科研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有利于推进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希望中国政府今后继续向埃及国家研究中心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哈桑说。
(本报开罗4月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