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原本以氏族为群体而居住,后来不断因社会分工而改变居住形式,有了部落和村屯,由渔猎文明走向了农耕文明,这是社会发展史的一大进步。在清以前,在古城墨尔根附近就有了村屯,清以后,在零星村落的基础上,出现了根据政治、军事和经济需要所设置的驿站和官庄。
嫩江流域的先民最早逐水而居,在嫩江及其接纳的科洛河、墨尔根河和老莱河的沿岸都有土著民族聚居的村屯,另外,沿齐齐哈尔经墨尔根到爱辉的驿道两侧也有零星的村落和驿站。清同治四年,墨尔根副都统辖区共有村屯五十三处,驿站九处,居人二千六百二十四户。对墨尔根城城东的四十里河屯(今四十里河林场)、城南的板桥屯(今前进镇板桥子屯)、城西南的绥哈泰屯(今前进镇新华村)以及嫩江江北的陈家屯、李家屯和崔家屯等村屯的位置、人口都有详细记载。这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是当时的古驿站五站,如今的科洛镇政府所在地,“城东七十六里,有霍啰尔站,居人一百一十八户,东南二面系田地。”
在清代的墨尔根城,与驿站和村屯并存的是官庄,官庄也叫官地、官屯、官田,是官方经营的村屯,类似现在的国营农场。《墨尔根志》记载到清末墨尔根城有官庄十五处,现抄录如下:南官地官庄三处,城南十八里。桦皮山官庄二处,城北十五里。李家屯官庄二处,城西北二十五里。五谷屯官庄一处,城西北二十五里。何家屯官庄一处,城西北二十五里。柳家屯官庄二处,城西北二十八里。蒋家屯官庄一处,城西北三十五里。多金屯官庄一处,城西南十八里。罗落喀屯官庄一处,城东南六十里。绥哈台屯官庄一处,城西南二十五里。这些官庄每庄额设催粮领催一名,庄丁十名,耕牛各十头。每个庄丁每年缴纳粮食二十二仓石,按收成丰歉核算,入仓库储存,以备荒年接济。耕牛以每年倒毙十九头核算,共需补银二百零七两,由国库核销。所种地亩视开垦能力而定,没有具体规定亩数。如今,这些官庄还留有历史的痕迹,比如很多老年人把前进镇政府所在地叫前官地,把长福镇的爱国村叫东官地。这也与史书记载相符合,《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称:“城南十八里许,有前官屯,居人六十八户,东、南、北三面系田地,西面系牧场。”
官庄是清康熙初年为抗击沙俄入侵,屯田永戍,补充军粮,固本实边的重要举措。康熙二十八年,清廷在墨尔根筑城,为保证军需供应,筑城的官兵同时从事了农业生产,《朔方备乘》称:“筑城兵丁各再量增夫役,兼令种地。”这是墨尔根官庄最早的记载。最初官庄的资金由官方资助,御史福海奏:“整理官庄,须择实有地亩、力能耕种、苦无牛具之人,始可借给银两。准由盛京户部领银二万五千两,分贮齐齐哈尔一万两,黑龙江七千两,墨尔根五千两,呼兰三千两,饬各该管官查明无牛具之兵丁,酌量借给。”后来,官庄开始在辽沈一带招募居民充当庄丁,这些庄丁多是朝廷所派革职尚书察胡招垦所至,庄丁中还有流放的犯人、出征官兵打仗掳掠来的人口,又有官宅奴婢因有功主人而又居住三代,便可准入官屯充当庄丁。各官庄由管理官庄的六品官专门管理,官庄的庄丁都是终身制的,受庄主管辖,每年种地纳粮、养猪缴肉,砍柴烧炭,烧制石灰,官庄的一切安排都是官府行为,庄丁只有干活之理。官庄除庄丁外,还设有编入八旗的养育兵,养育兵满语称华沙布勒绰哈,嘉庆九年设,墨尔根城有一百八十名,他们是屯田的八旗兵,也叫公田养育兵。这些人的地位应在官庄庄丁之上。
庄丁劳作辛苦,四季无闲。流放东北的吴兆骞曾经说:“至若官庄之苦,则更有难言者。每一庄共十人,一个做庄头,九个做壮丁,一年四季,无一闲日,一到种田之日,即要亲身下田,五更而起,黄昏而歇。每一个人名下,要粮十二石、草三百束、猪一百斤、炭一百斤、官炭三百斤、芦一百束。至若打围,则随行赶虎狼獐鹿。凡家所有,悉作官物,衙门有公费,皆来官庄上取办……官庄人皆骨瘦如柴……”
由于墨尔根城地处苦寒之地,人烟稀少,驻防的官兵所需粮草,由内陆运输困难重重,这些官庄的设置为荒凉的墨尔根城提供了军食保证,为边疆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黑龙江述略》称:“时风气朴厚,庄丁习劳耐苦,不以耕凿为艰,百余年来世服其业,不特有资公用,亦且取盈私畜,较之索伦诸部落,游猎采捕,转为利多害少。”墨尔根城自康熙三十三年起,修建了粮仓通积仓,通积仓又分公仓和备仓,其中备仓六十四处,每处各三间,计一百九十二间。公仓二十七处,八十一间,并设有仓官一人,仓物司一所专门管理。粮仓额定储粮九万石,存储粮食以十分为率,运四买六,每年除由呼兰水路运粮一千八百仓石外,本地需采买粮一千二百仓石,这一千二百仓石基本都是墨尔根城的官庄供给。
官庄储备的粮食,还为各地出现荒歉和灾情进行了赈济。康熙三十六年,黑龙江沿河的官庄十八处遭水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疏言:“旧储粮米三万余石,请计人数散给。”乾隆十一年,墨尔根、齐齐哈尔、黑龙江三处着霜冻和水灾,将军溥森奏:“请发给仓米,并借用备存仓粮赈济。”乾隆五十四年,鸦儿河水泛滥,打牲索伦受灾,调拨齐齐哈尔、墨尔根仓谷一万石进行接济。官庄有了灾情,朝廷对征缴的粮食也会减免。嘉庆五年,由于早霜导致庄稼歉收,上谕:“景熠奏,查墨尔根等处被灾情形,请分别加恩一折。所有黑龙江、墨尔根、呼兰、布特哈八旗兵并驿站、水手人等应给口粮。着加恩即于各城北用仓粮并公仓粮食内动用接济。”道光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墨尔根、布特哈等处遭受水灾,朝廷免去了官庄应缴纳的额粮。
到了光绪三十一年,黑龙江省由官庄屯垦、部分放荒进入了荒地全面开放时期。官庄这种由官办、集体经营的“大锅饭”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裁撤归民已势在必行。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在奏请本省善后事宜中称:“江省官屯之设,始于康熙五年。迨雍正三年,续移奉天开户旗丁于呼兰设屯,乾隆十年又援照呼兰设屯之例再加扩充。统计黑龙江、墨尔根并齐齐哈尔先后共设官屯六百六十所,新旧壮丁一千七百名,官牛一千六百六十五只,每丁岁交粮二十仓石,岁发例毙价值二成,计一千七百余两。岁收六成,额粮满交,六分以下,则一次递减,三分则全行豁免,并分别接济,与养育兵同。大口月粮二仓斗、银三分,小口减半。接济银,自光绪初年至十五年已至三十余万两,查边地兴屯,古之善经,而江省屯政,则名同而实异。屯丁习于逸乐,不知稼穑,招佃开垦,转卖渔利,计各屯占地数十万垧,仅纳区区之粮,所得已不偿失,况其查报年景分数也,委员与屯仓各官朋比为奸,以有作无,以多报少,久成痼疾;其放接济也,承办人员上下其手,利归中饱。兹拟将屯官暨领催即行裁撤,并将屯丁改归民籍,所占之地派员清丈照章升科。”光绪三十四年,黑龙江将军府月报称:“案据墨尔根行局,将墨尔根城官庄改归民籍早垦熟地毗连册籍造送查核前来,查册开共计熟地、房基、坟地五千三百五十六垧一亩八分七厘,应请咨部。”
这样,有着二百多年历史,为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墨尔根官庄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与周围的驿站、水师营一样成为了普通的村屯。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墨尔根官庄的十五屯,它们历经沧桑,多半还是人口集中的村落。虽然官庄已经永远定格为历史,但官庄的兴衰见证了墨尔根城人口、生产、生活的发展过程,也见证了“以农为本”传统思想影响这片土地的沧桑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