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乍暖还寒,记者走进北安市城郊乡向前村向阳屯。
一进屯,一栋栋蔬菜大棚映入眼帘。村里各家房前屋后都建满了温室大棚和冷棚,78岁的秦有成指着自家房前的温室乐呵呵地说:“有地儿就建一栋大棚,这出来的都是钱啊!”
“刚刚卖了两茬小菜儿就赚了五六千元,现在温室正给四个大棚育苗呢。”随着秦大爷的介绍记者走进了他家的温室,暖意扑面而来,一地嫩芽破土而出,一片葱绿。据秦大爷介绍,他家从1984年开始经营蔬菜大棚,如今已经建了四栋大棚、一栋温室,年收入七八万元不成问题。
今年47岁的马祥春已经有近30年的“大棚经验”,经营8个大棚,种植黄瓜、西蓝花、油麦菜等十几个蔬菜品种。“4月中旬就能从温室转到大棚,5月、6月陆续上市。”马祥春指着温室内长势喜人的秧苗高兴地说。
每年5月后,北安市蔬菜销售点的黄瓜、西红柿、白菜、甘蓝等地产瓜果蔬菜70%都来自于向阳屯,向阳屯的棚室生产远近闻名,成为城里人的“菜篮子”,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小寿光”。
近年来,北安市城郊乡充分利用守城靠城的区位优势,提出“围绕城里需要搞服务、围绕外埠需要搞输出、围绕城里餐桌搞生产”的发展战略,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解决剩余劳动力、打造劳务品牌和发展特色经济上。向前村支部书记岳富军告诉记者,这个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蔬菜大棚,经验丰富。全屯120户,90%都经营蔬菜大棚,农民尝到了甜头。建一个大棚,土方施工、骨架、棚膜等,造价近一万元,一年就能回本。反季节的蔬菜大棚实现种菜常年化,大田春种,大棚春收,逆市生产,四季不断。现在全屯已经建了500多栋大棚,年收益可达6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图为马祥春在温室内育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