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爱辉区瑷珲镇外三道沟村有个不错的村史馆,总想找个时间去看看。3月22日上午8点,记者如约来到了外三道沟村,在村子的大门口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强,他笑呵呵地说:“我来给你当解说员”。
第一组景观就在村门口,看到的是有东北木刻楞元素的万家灯火,和上海石库门元素的景观标志,寓意南北呼应,外三道沟村民与上海知青心心相连。中间是镇村之石,是由著名的艺术家阎肃老师题字。王志强说:“知青文化是全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在知青路上,您能看到两侧栅栏上绘制的图画分别有村LOGO、人文年画,墙上会有反映知青生活的漫画。LOGO是有北方红山文化的代表中华第一龙和房屋组成,寓意龙江畔小村庄的祥瑞。
村史馆就在外三道沟村活动中心,一走进院子就看到了左侧的石碾子石磨,墙上的壁画,敢情村史馆的“文物”从现在就开始了。
进入村史馆,您能看到的是由著名书法家上海知青周京生题字的“中国北疆知青第一村”。外三道沟村之所以被上海知青协会誉为“北疆知青第一村”,王志强说:“一是当年下乡知青人数多。人数达88人,是我省北部地区知青最多的村。二是返城后彼此联系多。好多人或是亲自回来,或是寄来礼物表达心意,大家始终保持紧密联系。三是知青给予村里帮助多。返城知青出钱修房修路,联系就业,彼此感情不断加深。”
村史馆是以时间为脉络的,展现了清末民初、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村委会时期。
外三道沟村在1683年的宁家族谱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外三道沟村的人口主要以满族、汉族为主。满族的姓氏有关、宁、赵、富、孟、钱、吴、杨等,这些满族姓氏,在清朝末年以前都改为汉字姓氏。满姓改为汉姓,多以谐音取姓,即在满族的多音节姓氏中,取其中一个音节作为汉字姓,如瓜尔佳氏改为关,富察氏改为富。汉族的姓氏主要有车、徐、王、罗、肖、刘、宋、孙、乔、张等。还有达、蒙等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多是婚娶嫁入的。
外三道沟村的人口多是康熙年间及以后一段时间,清政府为抗御沙俄侵略,从吉林乌拉(吉林)、宁古塔(宁安)、盛京(沈阳)等地征调来的,包括水师营人、汉军、站丁等的后裔。其次是清末民初,一些内地汉人到此开荒的。
在第一展示区,有很珍贵的图片资料。当时,外三道沟村名为三道沟村,隶属拱德乡。还有清末和民国时期外三道沟人的“结婚证”,当时成为婚帖和执照。
王志强的介绍如数家珍:1948年,土地改革在外三道沟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和分配土地,全村耕地4100亩左右,外三道沟村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文化活动是农民自愿组织各种形式的秧歌队,有高跷、龙灯、旱船、耍狮子、老汉推车等,走街串巷,边舞边唱。
农业合作化时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房屋布局松散,房前、屋后占地面积很大,一些道路不直、不固定,每逢雨季,道路泥泞,人车行走困难。1961年以前,农户使用蜡和煤油灯照明。上世纪50年代起,建起了卫生所、供销社、生产队办公室等公共建筑。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县文化馆组织和辅导下,每年都编排歌曲、快板、戏剧等节目,在春节等节日进行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排演的节目为样板戏。所排演的节目除了在本村演出外,还应邀到外村去演出,整个正月忙个不停。外三道沟村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主要以玉米、小麦、大豆为主,也种些谷物、薯类、蔬菜和一些经济作物。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种植水稻。
进入人民公社化时期,畜牧养殖主要以养猪、养马、养牛、养羊、养禽为主,其中马和牛还是主要畜力,用于农业生产等。后来逐步发展多种养殖,1969年开始养蜂,1973年开始养鹿,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了“猪马牛羊鹿、蜂禽鱼儿兔”的发展格局。
村史馆最浓重的部分留给了知青,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图片和实物。王志强说:“这些东西是知青们青春的回忆,他们割舍不下。”
谈到这个村史馆,王志强感慨地说:“我们自筹资金建这个馆,得到了知青村民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1000多件资料和实物是满满的对外三道沟村的热爱。”
当我准备离开村史馆时,王志强带我来到了一处老房子前说:“这也是文物,这个房子是伪满时期的警察所。”
望着这个小村庄的整齐规划,呼吸着扑鼻而来的文化气息,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整个小村庄就是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和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心中的村史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