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父亲闯关东落脚到逊克县干岔子何地营子屯,在离何地营子屯12公里的北边,盖起了类似帐篷的能住人的简易马架子,当做我家的地营子。一年里,从春种到秋收,一家人都在这里忙活。当时主要种植大豆和小麦,所收的粮食除交公外,余下的黄豆父亲就利用一技之长,开办起郭家豆腐坊。豆腐坊门面不大,但是设备干净利落。
做豆腐是技术性很强的活,并且十分辛苦。父母亲特别勤劳,每天早上鸡不叫就起床了,抱着磨棍开始推磨,我们姐妹也闲不住,头一天晚上就压出几大缸水并准备好柴火,等豆子磨好了,父亲就开始做豆腐。每天要做水豆腐两板,干豆腐一板。无论是做干豆腐还是水豆腐,最关键的就是点卤水。做出来的水豆腐形、色好,不老不嫩,口感纯正,用手一拍直发颤;干豆腐做的不仅薄如纸张,还筋道,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争相买老郭家的豆腐。由于物美价廉,豆腐总是供不应求,有的人当天买不到就预约第二天再来。父亲的为人宽厚大度,有钱即付,无钱赊账也行。谁欠钱了,就在黑板上画一杠,五次一个正字。年长日久,父亲也记不住谁欠了多少钱,自然也就不收了。不仅如此,父亲还把豆浆、豆腐脑免费送给年老体弱的村民,剩下的就给他们喂猪、喂牛。我小的时候很不理解父亲为何就把正字都擦了,父亲说:就当是照顾村里人了。
父亲常对我们说:“做好人,行善事,讲良心是修德立业的根本。”到年终,我父亲一查账,去掉成本挣了不少钱呢。母亲就和父亲商量着用这些钱买个小毛驴推磨。从此,小毛驴就成为了我家干活的主力,我父亲也就摆脱了推磨的体力劳动。
一边种地、一边开豆腐坊,我家的小日子过得富富有余。天公不作美,1958年黑龙江发洪水,将我家房子毁坏,财产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豆腐坊也干不下去了。我家正在为这事发愁,我的二舅从靠山屯赶来劝说:“搬家离开水边,到靠山屯去,那里不受水气。”经二舅一说,父亲就活心了,搬家去距离县城仅有12里地的靠山屯,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重建家园。父亲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想再次开豆腐坊。但父亲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就把做豆腐的技术传授给我大哥,从那时候起,我大哥就开起豆腐坊,将父亲的技术和品德传承下去,继续开老字号——郭家豆腐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