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13名村书记,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90名,举办集中培训班15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500余人次;新建改建村办公活动场所42个,全市62个村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全部实现标准化,便民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建立农村产业党支部34个、党小组137个,为群众提供各项服务2400余件……2015年,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北安市打出“组合拳”,创新提出并深入实施抓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抓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建设标准化办公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便民服务站点;服务农村产业发展,服务农村各类人群的“双抓双建双服务”活动,有力破解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难题,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狠抓“两支队伍”,党员干部素质得到新提升。抓住村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激发党员干部队伍新活力。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对服务意识淡化、服务能力不强、排名靠后的13名村书记进行调整;向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点对点”选派了21名“第一书记”。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90名,每个村都有1名村书记后备人选。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各乡镇党委依托“互联网+”平台,全部建立了党员QQ群和微信群,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解读党的政策,传播党建知识和致富信息,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教育;举办集中培训班15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500余人次。强化党员干部监督管理。健全完善了“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民主评议党员、村级财务管理等10项制度。目前,全市62名村书记中,书记、主任“一肩挑”27名,致富能手、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占85%。36名村书记被推选为市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9名村书记考录为乡镇公务员,1名村书记被提拔为乡镇党委副书记。
建设“两个场所”,为民服务阵地得到新加强。建设标准化服务阵地是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的基础保障。2015年,北安市筹集资金1300万元,按照“六室、十二有”标准,新建和改造村级活动场所42个。目前,全市62个村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全部实现标准化,便民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服务站点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为村民提供民政、计生、农合、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调处等代办、代理服务,解决了乡村间服务盲点。2015年,乡村两级组织通过便民服务站点为群众办理低保、农保、新农合、粮食直补、户口转迁、养老救助、生育审批和证明等服务1400余件,解决实际困难400个,调解纠纷37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服务“两类群体”,农村经济社会得到新发展。把服务农村各类人群、服务农村产业发展作为一条主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成立产业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协会、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等举措,推进党组织、党员无缝式管理和全方位服务。2015年,全市共成立农村产业党支部34个、党小组137个,由党员创办领办农村各类合作组织365个,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82个,为农村各类人群提供服务2400余件。通过盘活资产资源、合作经营、股份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为村党组织服务群众提供基础保障,汇聚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正能量。2015年,全市负债村总数减少10%,有增收项目的村达到55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634元,增长10%。由于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在全省863个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排名中,通北镇、赵光镇、城郊乡跻身全省百强乡镇,分别列第7位、第30位和第88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