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人口分界线起点端的爱辉区瑷珲镇,是我省仅有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和国家大遗址保护单位,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作为爱辉区的重要乡镇,瑷珲镇在抓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努力在“生态、绿色、健康”上做文章,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和整体提高。2006年被命名为“全省环境优美乡镇”,2010年晋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即后来的“国家级生态乡镇”,成为我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乡镇。全乡16个行政村中有13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占行政村总数的81%。
多年来,瑷珲镇党委、政府始终将生态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聘请专家学者多次研讨《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环境建设规划》,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高度来设计规划,形成区域合理有序的镇村结构。将生态创建工作与瑷珲镇3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抓住各民族村的文化特色,注重打造“一村一色、一步一景”的沿江美丽乡村景观示范带建设。目前已重点打造和推进了沿311省道以4个少数民族村和1个窦尔敦文化村为主体的特色村寨景观示范带。自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之后,对以上村屯共计改造边沟4800米,绿化植树2320株,美化面积720平方米。新修渗水井5口,已初步形成沿311省道特色村寨景观示范带,并以点带面,带动了其他各个村屯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瑷珲镇经常性地开展创意新、影响大、参与广、效果好的综合治理活动,镇政府每年都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清理整治行动,力求彻底消灭卫生死角,消除脏乱差现象,镇城建、卫生、交通和村镇建设管理员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展爱洁保洁工作,防止“白色污染”。严格执行环保审批标准,在发展工业上,凡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无论效益好坏,坚决不批;凡与生态环境规划不相协调的企业,无论市场前景如何,劝阻不办;凡须落实治理设施的轻污染项目,有过硬的“三同时”措施才允许报批。严格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三废”治理,确保设施运转率100%,排放达标率在95%以上。加强环境治理,对镇内10余处常年堆放垃圾点进行全面清理;加大环卫清扫保洁队伍建设,现有清扫保洁18人,垃圾运输车2台;整治镇内及各村屯环境,新设垃圾箱18个;计划投资530万元,建设镇内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能力可达20吨。外三道沟村污水处理与自来水维修项目现已完成初步设计、预算、选址和勘探工作。通过环境综合治理,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城镇环境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100%,生活饮用水合格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61.2%,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51.7亩,植树3.2万株;美化面积1万平方米,种植万寿菊、串红共计20万株,城镇绿化率67%。镇域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0天,镇区负氧离子达到600个/立方厘米以上,林区更是高达10000个/立方厘米以上,成为小兴安岭腹地上的“天然生态氧吧”。

瑷珲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