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修复水毁、灌区建设——
重点水利工程为百姓带来实惠
“十二五”期间,我市抢抓水利改革发展黄金期,坚持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安全水利为导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修复水毁、灌区建设等重点水利工程,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截至2015年末,全市有万亩以上水田灌区9处,五小灌区21处,2015年实灌面积31.7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7万亩,全市有涝区面积169.5万亩,截至目前已建设主要涝区14处,易涝面积93.8万亩,已治理面积48万亩;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人口81万人,饮水安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7.5%。
开展“节水增粮行动”工程建设,扩大旱田节水灌溉面积。“十二五”期间,通过争取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项目,全市共投入5亿元资金,新打旱田灌溉水源井2660眼,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4万亩,达到97.5万亩,有效提升了农田抗旱能力。2015年,全市继续开展“节水增粮行动”工程建设,利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两个年度的建设计划任务。全市共完成投资2亿元,扩大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效益面积21.33万亩,打旱田节水灌溉水源井1109眼、配套灌溉设备1109台套。为做好这一工程建设,全市各地抢前抓早,加大施工投入力度,采取人歇机不歇等超常规措施,克服困难,有效地保证了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
开展水田灌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水田发展。随着国家加大粮食生产力度和我省水田北移战略的推进,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水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稳步发展。2015年重点推进了13个灌区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51亿元,新增改善水田灌溉面积18.52万亩。“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全省水田北扩战略,大力推进水田灌区建设,共投入3.6亿多元,新建、改造孙吴县大桦林子、嫩江县前嫩、北安市东胜等18个中小型水田灌区。改变了孙吴县、逊克县、嫩江县没有水田灌区的历史,打破了北纬49度不能种水稻的禁区,爱辉区张地营子乡白石砬子灌区位于北纬50度至51度之间,经过近三年的试种,水稻产量稳定,使水稻种植区又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为了服务我市水田发展建设,国家水利部在爱辉区宋集屯灌区投资建设了中国最北部的灌溉试验站,并已投入使用。
推进灌涝区水毁修复工程建设。2013年我市遭受三十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灌涝区受到严重水毁,2014年、2015年,全市争取到灌涝区水毁修复和沟道清淤资金9050万元,主要用于主星、建设、茅兰等20多个灌区和涝区的水毁修复,恢复农田灌溉除涝效益70多万亩。通过对灌涝区的修复、续建和改造,使农田灌排体系更趋合理,达到旱能灌、涝能排。
关注民生,大力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惠民工程,加强领导,加强检查,强化管理,全力推进。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解决我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的关键一年,市委、市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市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标任务和政府重点督办项目进行推进。建设推进过程中,市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建设一线检查指导,组织市委、市政府督办室、水务、发改等部门组成联合督导组深入各地进行督导检查,并实行旬报、通报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各县(市、区)也都采取领导上手、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导,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时限全部完工,实现通水入户,比省要求时限提前1个月完成建设任务。2015年全市共解决115个村屯和学校、6.23万农村人口和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水源井80眼,铺设自来水管网395.5公里,完成总投资4076万元。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水质检测能力,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完成了6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资1.6亿元,解决463个农村村屯和学校的26.39万农村人口和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15年末,我市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农村饮水不安全村屯已得到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7.5%。“沟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龙江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发力重点,让我们看到了全面振兴发展的广阔前景。我们一定要用好五大发展理念“指挥棒”,奋力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龙江特色,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发展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