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行业动态 文体新闻 边境旅贸 民生新闻 全市各地 俄罗斯信息 阅读俄罗斯
时空黑河 生态黑河 新闻纵深 新闻专题 黑河概览 国内要闻 国际热点 评 论 服 务 媒体看黑河
·阿联酋对中国公民开放落地签证  ·过期药品往哪扔?  ·三招防范出境游信用卡遭盗刷  ·今年9月1日起这些新规为你我解忧  ·国管公积金最新提取流程  ·不动产登记,你都知道哪些内容?  ·“微信旅游”需谨慎  ·警惕朋友圈这6个“坑”  ·家用液化气瓶有“三忌”  ·国家质检总局:几乎所有进口食品均有不符合我国标准情况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教育新闻 正文
快乐寒假 畅游鄂乡
http://heihe.dbw.cn   2016-03-01 09:20:53
黑河日报手机报 权威的视角 丰富的内容
周一至周五 每天以彩信形式发送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编辑短信HHRB发送到10658333,根据提示回复Y即可。

  为了丰富小记者的寒假生活,增长见识,了解鄂伦春族的文化,1月12日,本刊编辑部与黑河日报报之旅联合举办了黑河日报小记者“快乐鄂乡行”冬令营。活动期间,34名来自市区各小学的小记者们感受了美丽的新生鄂伦春族乡的风光,用独具慧眼的“小眼睛”去捕捉一切,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录下精彩瞬间,体验了做一名小记者的乐趣。

  

  刚来到鄂乡,我们小记者就在美妙动听的鄂伦春歌声中喝到了“下马酒”。下马酒的意思是“一来到鄂伦春就可以喝到。”喝酒的习俗是“上敬天,下敬地,中间敬朋友。”这酒是用蓝莓做的,又酸又甜,鄂伦春人可真热情啊!更特别的是,酒瓶穿着深黄色的桦树皮外衣,连酒杯和小茶盘也都是用桦树皮做的,上面雕刻着美丽的花纹,既好看,又精致!鄂伦春族的民族风俗很独特吧!小记者余畅(黑河实验小学四年三班)

  活动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岭上人博物馆。我看见了一个山洞里面居住着4个人,他们用柴生火,居住在像三角形的小帐篷里。讲解员叔叔说这个洞叫做嘎仙洞,这个洞是鄂伦春人最早生活的地方。

  接着往前走我看见许多鄂伦春民族的服饰。比如:狍皮袍用鄂伦春语说就是苏恩,桦皮船就是奥木鲁倾。小记者孙思雨(黑河小学四年四班)

 

  在博物馆,我看到用狍皮做的手焖子、帽子、皮靴,聪明的鄂伦春人用顶针、桦树皮做的装饰画,一张张普通的桦树皮到了鄂伦春人手里竟然能变化出40多种颜色。还有纯手工做的盘子画,看到这些我也跃跃欲试,想要大展身手,可是叔叔简单的动作,到了我的手里却变得非常困难。最后在我不懈的努力下一个丑丑的盘子画,终于做成了。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不仅了解了鄂伦春族的历史,而且还收获了许多知识,这真是快乐的一天啊!小记者程梓桐(黑河实验小学二年二班)

  我们去了张玉珍奶奶的家里采访。张奶奶今年74岁了,非常擅长用动物的皮毛做皮袄、皮帽、皮衣……她做的帽子边上有漂亮的不同颜色的花边,听奶奶说是用兔毛、灰鼠毛做的,我戴了一下非常柔软、暖和。小记者陈祖凝(黑河五小四年三班)

  原来鄂伦春人是游牧民族啊!看到眼前的生活用品,我似乎看见了他们带着猎狗,骑马打猎的威武身姿。之后,我看到了很多动物:大黑熊、雪兔、猞猁、梅花鹿、还有“傻”狍子呢。

  听说,狍子的毛可以做帽子,肉还很美味,可是为什么叫它“傻”狍子呢?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它的样子,发现它其实和鹿差不多,我跑去问了一位鄂伦春族叔叔,他告诉我因为狍子看见人并不躲闪,很容易被捕捉,所以叫“傻”狍子。如果我看见狍子一定会摸摸它,告诉它它很善良,很可爱,一点儿都不“傻”。小记者常宇麒(黑河五小三年四班)

  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的工艺间,房间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工艺品和各种各样的制作材料,看着这些工艺品上的花纹,感到鄂伦春人的手都好巧,这些作品小巧而精致,材料也很特别,是用一些马尾的筋线、狍子皮、石头、亮片等制作的。鄂伦春布偶非常的精致,头上戴着鄂伦春族女士的头巾,布偶的衣服是用花草提炼出来的颜色涂成的,这些材料都是从大自然中提取来的,让我想起来一句话“只要用心,即使是再简单的材料,也能做出非常美的作品。”小记者徐雪峰(黑河小学四年一班)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鄂伦春族的衣服了,鄂伦春人擅长狩猎,所以他们的衣服多用兽皮做材料,用狍皮精心缝制,狍皮为面、毛为里,穿起来非常暖和,特别大气,有自己的民族风味。

  女装比较漂亮,颜色鲜艳,上面还缀有一些具有民族风味装饰。

  我最喜欢的要数萨满服了,衣服上有许许多多的装饰,五颜六色,前后装饰了很多的图腾和各种图案,有鸟纹、云纹、花草纹等,侧开衩处装饰有七彩布条,好像是代表彩虹。

  小记者胡家睿(黑河实验小学三年二班)

  我最感兴趣的是鄂伦春的博物馆。在博物馆我们参观了鄂伦春族最原始、最古老的生活环境。他们用桦树盖房子,生火烤肉吃。狩猎回来的猎物用来当食物。还看到了许多的动物标本,用橡皮泥做的钟表万花筒,用桦树皮做的一幅幅美丽的画,还有用各种动物的皮毛做的皮衣——也就是现在人们穿的貂皮或裘皮大衣。

  我的收获也很多,我和新生的同学交换了礼物,我送给他们的是一张自己制作的贺卡,他们送给我的是用桦树皮做的漂亮的吊坠。小记者何玉婷(黑河五小四年二班)

  活动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变身鄂伦春小姑娘。

  鄂伦春民族服装都是长长的袍子和裙子,男人的袍子多是动物的皮毛制成的,镶着手工刺绣的花边,非常暖和;女人的裙子色彩鲜艳,绣着美丽的图案,小姑娘们戴的头带,上边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体现了鄂伦春人民心灵手巧、热爱劳动的特点。

  我领到的是一套粉色的裙子,头带上装饰着漂亮的花朵,下边一圈缀着长长的、珠子串成的流苏,第一次穿上这么漂亮的民族服装,我们别提有多兴奋了,摄影师还为我们照相留念,让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忆的瞬间。小记者张恩惠(黑河五小五年二班)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嘎仙洞”,这里是鄂伦春族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他们居住房子被称为“斜仁柱”。是用白桦树交叉搭建而成,冬天的时候在外面裹上兽皮取暖。

  鄂伦春族还创建了“萨满舞”。“萨满舞”,舞者穿着挂满铃铛的萨满神服进行舞蹈,舞动过程中铃铛会因碰撞而发出声音,人们开始爱上了这种舞蹈,从而得名“萨满舞”。鄂伦春族是崇尚自然的民族,他们的生活处处体现了大自然的馈赠。小记者卢靖渝(黑河小学四年四班)

  下午,我们小记者来到当地的博物馆。

  来到门口,映入眼帘是一头大驼鹿头的标本,它的角是那么长,那么尖。一进门,看到的是他们民族特色的服装,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用狍皮做成大衣来抵御寒冬侵袭。接着来到了手工艺区,让我眼前一亮,看到了由桦皮做成的小船,窄而长,一般宽不到1米,长约5米。它是用松木板做成两头跷蹊的骨架,用大张没有孔洞的桦皮做成船底和船帮。全船不用一根铁钉,而是用松木削成钉,用以加固各部位。桦皮制品的好处是结实耐用,不怕水,不怕碰撞,而又携带轻便。

  希望有机会自己可以亲手制作一个工艺品。小记者王万恒(黑河二小五年二班)

  刚进入村子,我们受到了当地特有的欢迎仪式。之后我们还穿上了他们民族的衣服,学说他们的语言。

  随后,我们去参观村里的博物馆,有形象逼真的蜡像、保留完整的衣物、手工艺品和各种动物各样神态的标本。我们还在野猪场看到真正的野猪,很是凶猛。最后我们去拜访了文化传承人,了解他们民族文化。

  当我们离开鄂乡时,我都已喜欢上了当地民俗文化,有机会我还再来!小记者周生晖(黑河小学四年一班)

  听到了孟老师的课,我一下子就被他们民族的语言吸引了。因为鄂伦春族没有文字,所以我用近似的汉字写出这段话,大家来猜一猜:“咪溺竹,鹅的竹,衣鄂衣鄂、贴贴、阿迈、鄂你鄂、阿嗨、蛾贺、毕拿蛋别呀、比喝印挨妈汗依你喝印板低认。”这段话说得什么意思呢?“我的家是大家,有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七个人,生活很美好。”就是这个意思。你是不是也觉得鄂伦春的语言很有意思呢?反正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民族。小记者李宇航(黑河五小四年三班)

 
作者:宋福来 来源:教育周刊 编辑:安静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